格雷格贝尔这位作家,我是不是该拉黑他呢。

看完了他的书感到很遗憾,这么多好点子,给他想到了,实在太可惜,那些写得好的作家就没法写了。

当然我要是能早发现他就是《天使女王》的作者,也不会对《移动火星》有很大的期待。

开始还是有点兴味读下去的,年轻人的天真无知写得还好,比如他们去反抗校方独裁,对方说,我知道你们背后有人,主角傻乎乎地回头看了一眼,看到这里还觉得也是挺可爱的。而这样的地方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描写都是干枯的,简直怀疑作者没什么写作才能。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想到了一些有趣极了的东西,感受到异样的美丽,但是却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比如晴朗的夏夜,无云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和清凉的微风。这种时刻我总是觉得美得都有点难过了,可又特别安详舒服,既希望一直就这样呆着享受,又因为这刻美好总会结束而害怕,想干脆点自己别傻呆着了,主动结束干点别的事情吧。这一类的感受,我经常想表达出来,可是总找不到准确的文字,不要说给别人共鸣,连自己都过不去。所以我就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

我看格雷贝尔也不是这块料。

那么好的背景啊,火星上神奇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活方式…还有接近因果律的神奇科技。如果作者有点自知之明,和一个表达能力比较好的作者合作,大概能产生出真正神奇的作品吧。

这也看出来,大刘真算不上文笔故事差。

他算是被fans坑。

《亚瑟王》是本来打算到电影院看的电影,只是迟了一个礼拜,附近的电影院都不再排片了,可见票房有多不好。

可还是有点期待的,到底是盖里奇拍的嘛。

观感很奇妙。经常能感到,这里“拍得”很有趣,这有趣放在一个极端无趣的故事上,特别可惜。

亚瑟王的故事,按说很好拍电影,人多帅哥多,而人物又有很多善恶纠结,也有绿帽与原谅。盖梅尔以亚瑟王(还有他爸爸乌瑟)为原料写的几本书都很有趣;而T.H.怀特那套《永恒之王》简直有趣极了。我第一次看的是第二本,其中少年人的活力,哀怨与躁动非常触动人,回头再去看第一本,幼稚的很,几乎就是本儿童读物,整套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是随着主角的年龄变化的,亚瑟还是的孩子的时候,就是一本孩子视角的儿童读物,而随着角色们的成长,变老,书也渐渐地严肃起来,变成了相应年龄时对世界和生命的思考。

虽然马洛里的原版稀里糊涂地都看不下去,可亚瑟王的故事就是有这么多发展空间。

而电影,只要选取得当,拍出个好故事并不难吧,却空放着一个街头小霸王的设定没有好好使用,反而充斥着愚蠢的角色和情节。

这些拍电影的人,有时候真不知道他们是聪明还是傻,又是被什么制约着。

《机动杀人》这个电影看得很神奇。我有一个人人还在买硬盘的时候买的盘,里面都是胡乱跳的电影,有时候不知看什么好,会从里面随机选一个电影看。这阵子选片,每次都会选到又安吉丽娜·朱莉的,怎么就这么巧,好像世界是有规律的。

上回碰上了杰弗里多诺万还不错,所以也不算太排斥。

这个里面是讨厌的伊桑霍特,也只能靠‘我讨厌他真是太有道理了’获得满足感了。

开头还行,我选片的时候,把taking lives看成了talking life。又看见鼹鼠精梳个60年代头,和一个拿着吉他的男孩子一同上路,

以为是摇滚少年一路说话艳遇吸大麻的公路片,发现是犯罪片的时候还真吓了一跳。

接下来就越来越不好。朱莉还是哪儿也入不了戏的样子,开始很厉害似的,不久就落入最俗的俗套。电影似乎也不是说真的那么直,期间也暗示了猛锤坳的一个警员是凶手的可能性,我也想过一下,会不会凶手的妈妈也是坏的,和凶手合谋,故意报案,再把受害者认作儿子,让真凶远走高飞之类的,但也只是想一下而已,因为伊桑霍克演得实在太差了,随时把“我是凶手,看我难道不是很可疑吗”写在脸上,即使剧中放了假饵,也只会觉得奇怪,警察怎么看不出来呢。

也许卖点就是朱莉的裸体,别的无所谓吧。可惜我不是很感兴趣,又不是欲求不满的中学生。

那位假饵警察,多少有点联想到三松的波伏娃,月底新的三松就要出了,我居然还有点期待,看过四本就放不下,还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