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下的《战争幽灵》,一看标题还以为是个比喻,好奇自己为什么要下一部演员基本不熟的二战片,看了一会儿发现不是比喻真是个鬼片,更想看下去了,因为鬼片不是爱看的类型,肯定是为了某个原因才下的。

而且也觉得很违和,为什么要用拍中东反战片的方式来拍一部二战片。看到最后.哦,原来是这样。谜题解开了,但也并没有让电影变得更好。

前面的吓人方式,还算挺对胃口的,明明白白的放在镜头里,抓痕啊,无声出现在背景里的影子啊,就像很平静地说,这儿有鬼。都没打❗️。

谜底一揭开反而觉得没什么了。这些人的状态虽说有点吓人,可是太具体,而且布景也很廉价,旁边又站这个比利赞恩—有他出现,立刻产生草台班子感。没有恍然大悟的痛快感,反而变得一点也不可怕。

鬼片也越来越不好拍了吧,普通地吓人没意思,结构真搞出意思来也难。


就记得讨厌道尾秀介,《向日葵》说什么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可能也不是什么值得记忆的书。

好像还研究过他到底算是有心还是没有心,看《不可以》的时候又想了一下,觉得他不算太有心,虽然比伊坂幸太郎把放个屁在礼物盒子里装饰好了捧给人看:我这么华丽美好的心灵给你看了哦,还是稍好一点。

但可以遮遮掩掩的表达方式还是太讨厌了。

诡叙是为了什么,放照片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要表达的主题服务,如果不是为了提高表达的效果,只想让读者说句没想到啊,那也就只是个游戏了。

而且还是社会派的题材。倒不是社会派不能创新,社会派本身就是创新,而是,创新和小伎俩还是不同的吧。

搞噱头的书,也确实是没几本有意思的,也可能是写不出意思才会搞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