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dam Driver

Annette

要不是因为司机我大概不会看这个电影吧,看了也多半看不完。看豆瓣上打四五星的短评没几句人话,就是给喜欢这么说话的人拍的。

一开始还以为马良也是主角呢,还很奇怪为什么给司机两场秀的时间,却没给马良多少唱段,演到一半她死了又觉得前面的时间太多了。既然只是司机的角色的《泄密的心》,前面真需要那么多的另一个人的视角吗,反而像是为马良加戏了。而且很长,唱了很多,觉得也没表述出什么,发展到后面就因为司机是个坏蛋,但在两个人的关系上感觉不到互动和冲突。

什么隐喻啊,象征啊,俺也不是完全不懂,使点劲,查查资料没准也可以说点什么各个歌剧死去的女性都映射在马良身上,司机脸上的印记代表了什么之类的高级话,可是真没意思啊。觉得这种电影,和特别商业的商业片思路是一样的,就冲着某些观众的点拍,导演自己投入的算计多,还是感情多,也很难说清楚。在电影里的一切似乎都是有目的的,而正因为如此,感觉不到生气。

不过他把司机拍得很好看哦,即使那两场很讨厌的秀。

我才不管

把司机这歪脸丑八怪拍这么帅就一定要看,还要买一个月prime看。对他的喜爱被瘟疫打断了都还没花过钱…

虽然要不是他演的这片儿一看就各种讨厌😅

M

花了好多钱啊。

只是一两百几十的东西,忍不住一会想买一个,一会儿又想买一个,加起来就不少了。

除了电影票和扭蛋扭出过一次开罗人,我好像还没怎么为亚当司机花过钱呢。感情刚发展到要收集些塑料片和周边的时候,就不好海淘了。他年纪轻又红,资源都很全很好找,也没那么迫切的,只有花钱才能看的需求。主要还是这个事情搞的,好像都是另一个时代的事情似的。

片段

好多人,好像主要是国内的fans,或者B站的,都认为鸭蛋是社恐,我一直都看不出来。社恐怎么敢在镜头前表演,怎么当演员呢,他以前还当过推销员,还上TED吹嘘过自己。看访谈什么的,说话是有点啥呵呵的,可远远没到交流困难的程度,还有很机敏的时刻,也不太像一和陌生人交流脑子就会空白的样子。

会让人有社恐的印象,是因为他长得太像常年宅在家里的人了吧,特别是露出耳朵的时候。

而且现在大家都觉得社恐很萌,愿意给他加上这个属性。所以这个社恐,大概不是指的真正社恐,而是在想象中很可爱不痛苦也不招人烦的社恐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对演员的喜好变得肉欲横流,以前爱观察演员那里演的对,表现是符合常规还是独辟蹊径,表演方式动不动脑子之类。现在变成,这个演员好…好…好性感啊…

离别七日情》一类故事一直都有人写,因为喜事或丧事聚在一起的家人,挖出旧事,矛盾爆发,要么治愈喜剧,要么懊丧悲剧。这一部是一群电视演员演的喜剧,不新鲜却又操作成熟,加上只是为了演员看的,因而非常轻松。

鸭蛋司机在里面还特别可爱,而且是有些意外的可爱,表现出的气质却老让我想起《神奇四侠》那个时期的克里斯埃文斯,被家人溺爱,没心没肺的帅哥小年轻。他明明那么丑,却给人以充满帅气的活力的感觉,也不只是我喜欢他才这么想的,还是真有这么帅。

《沙漠驼影》不怎么好看。对主角不是很认同,寻找自我或是别的什么是自己的事,可因此死了两只骆驼一只狗,对动物来说真是无妄之灾了。而且讨厌媒体也显得很故作姿态,有导游带路,有小伙子在无人区一路送水,自我标榜无畏自由,看不起普通游客和记者,最后还是归于写游记赚钱。

而且电影都没给骆驼什么情节。

米娅和原型长得很像,而鸭蛋司机则是看到了原型才意识到他在表演时流露出的一些没怎么见过的神态是为什么。

米娅应该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我一直不喜欢,而鸭蛋不是最后却很着迷,是为什么呢。另外我是不是理解女演员的表情有障碍?

S

迪士尼的星战三部曲就这样结束了。

太好了,虽然不太可能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再拍了。

和看《原力觉醒》时的忐忑相比,这次一点担心焦虑的感觉都没有。第七部看得特别难过,第二部尽量当AU看,心情也不是很好,真正能够释然,是看了《索恩三部曲》之后。即使被官方强行从正史变成传奇,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才是星战老三部之后发生的故事。

新三部中的三位老主角,一部一个地死掉了。 星战4的副标题是“新希望”啊 ,在新传中看到的,却是韩和卢克终生逃避,莉阿公主几乎一事无成,尘埃落定之后,绝地只剩下光杆儿一个,比老三部结束时还少了一半。

而《索恩》中,欧比旺的英灵离去之时对卢克说,你不是最后一名绝地,你是新一代绝地的第一人。

认可哪个,这还用说吗。

对老三部的消费都是打着算盘的,福伯年纪最大,怕他坚持不到后面,所以首先弄死,但没想到费雪却忽然去世了。说什么不消费费雪,在《侠盗1号》和9中出现的年轻形象又算不算消费呢。对老三部的感情很深,他们的架势有些是很难招架的,秋衣听到公主去世的消息发出悲号的一刻,我确实也不能自已,想着三个朋友一个一个地离开,他心里该多痛苦,眼泪顿时就涌出来了。但同时心底还是不服气,这是在利用我的感情, 不能拍出差不多好的东西,便拿情怀炒作,前些年的港片里这种烂事看得太多,眼泪是眼泪,实在厌恶这一套。

有很多和妇联,以及其他大规模电影同质化的地方,但比起妇联,新三部的故事构造又太不认真了。老三部的故事也没多好,可胜在淳朴,人物加成又特别高,同样是关系混乱,同样也是中途改设置,韩,卢克和公主三人能撑起非常爱,但又没想好是哪种爱的关系,瑞,波和芬就变成一团乱麻了。波和芬写得又特别不算上心,连他们到底想追求什么,要克服什么都一直没说清楚,这还是主角。

要说收获,就是认识了亚当司机吧。开罗人是个特别不招人喜欢的角色,剧本的懒惰,也让他背上了很大的锅。老三位直接或间接因他而死,所有的绝地都被他除掉,光剑还那么丑。其实不用说这么多,但是杀死韩这一条,已经是绝对不可原谅了。

所以能不被这个讨厌的角色限制住, 司机还真是个非常迷人的演员。

他现在这么有名,即使不看星战,我也迟早会认识他吧,所以也不是星战的功劳,这三部曲还是一无是处啊。

周末

《爱尔兰人》,本来不太想看,因为实在太长,用晚上一个小时多点的玩乐时间看,几天下来都得变成电视剧了。而且我怀疑自己现在没那么爱看电影,不能坚持三个多小时。

结果礼拜六下午就看完了,发觉自己还是喜欢看电影的。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那么多人,谁是谁经常也是晕晕乎乎的,可能得再来三个半小时才能完全弄明白,但这并不急切却暗含张力的叙事手法,一些镜头里的小调皮,看似缓慢却暗暗配合着主角心情的结尾,不知不觉地还是吸引着我。和《好家伙》比较什么的我也说不清楚,要让我从有理有据地讲那儿好,那还需要再仔细看看,但笼统地说,看完之后,我确实理解了,马丁·斯科塞斯前一阵子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的电影了。

但是我觉得他多少还是堆错了对象,我觉着现在商业电影不思进取的罪魁祸首是迪士尼。

一直不知道小女孩喜欢爱莎,是爱她独立且有强大的力量,还是因为她的裙子好看。后来是迪士尼自己通过第二集给出了答案。

假如宣传种族歧视,军国主义能赚大钱,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拍吧,也许还会拍得更愉快,因为内在气质更符合。

这个公司真是坏到根子里了,所以才能拍出《大梦想家》,把资本对作者的碾压不太粉饰地当成梦想的实现和对作者的救赎来表现。斯科塞斯把矛头指向漫威,实际上妇联宇宙还是为超级英雄电影带来了很多新意的,而抹杀这些新意和趣味的的,就是迪士尼。

可不就是主题乐园吗,迪士尼就是做这个的呀。他就是要把一切属于电影的变成主题乐园。艺术就不要说了,情怀,谁相信有呢,算计倒是看得一清二楚的。更恶心的是,满口孩子孩子的,把利益,剥削等等一切恶心的东西都埋在虚假的温情之下,那些员工怕破坏孩子梦想连晕倒都不敢的故事,背后的公司是多么冷酷狰狞啊。

也看了《婚姻故事》,完全是因为亚当司机看的。美国知识分子婚姻内外矛盾题材的电影我一直都觉得就那么回事儿,也没什么共鸣,虽然这种电影往往很能体现时代思潮,对时代思潮一样没什么兴趣。电影本身似乎有个暗潮到迸发的过程,可还有个劳拉邓恩,演员本身我倒是蛮喜欢,角色就真是又吵又夸张。

斯嘉丽约翰逊大概算是发育得最好的童星了吧,我觉得她在镜头前很好看,只是女演员的演技我完全不会辨别,所以只是觉得很好看。对亚当司机其实我也不太能判断,只知道他是特别容易让我有好感的那类演员,否则也不会那么深仇大恨地认识,现在却非常喜欢了,他那个脸做各种表情,我都非常容易被触动。电影中的表现很能打动我,唱歌从半开玩笑到动感情的那一瞬间,心给挖了一下似的,这也就我对演员得所有期待了。

诗篇

对诗歌这一领域,我一直是一无所知,即没有兴趣,更不懂得鉴赏。特别是现代诗,一点头脑都摸不到。

《路边野餐》里的诗就是这样,一直在想,这个写得好不好啊。

电影里的现代诗,好像都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和节奏,比如,用一些比较新奇的比喻,奇怪的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和无理的主谓宾组合,我就不懂什么叫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Patterson也是一样,到了影响电影理解的程度。主角是一个诗写的很烂,但自己愉快地沉浸其中的人,还是一个默默地写着很好的诗的人,他的女朋友,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和杯子蛋糕师傅,还只是个末代小嘻皮。不能理解这些,也就影响了对电影的理解,但我真的不太理解。

后来在网上看到,Patterson的诗是来自一位成名的诗人,所以还是说这些诗是好的吧,想想倒也是,如果是歪诗,还像生日卡明信片一般用手写字体打出来,那是有点可笑了。

《路边野餐》也不能说拍得多差,年轻导演的这种尝试,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规划,并不是投机取巧的类型。只是我自己厌恶阴森森湿漉漉的画面,长镜头什么的,不用在类型电影里,都觉得特别可惜。

Patterson的感觉好很多,主要是因为亚当司机。尽管电影是理解不了的,这个人长得怪模怪样,真适合演戏。现在已经不再把他当做Kylo Ren。

就想,如果把诗替换成游戏,电影,ACG,钓鱼,游泳,电影的表达是否有所不同呢。

我觉得没什么不同,而怀疑吉姆贾木许是认为有所不同的,这样我就不怎么喜欢他。

莱昂内的电影啊,平常老下不了决心看,一旦下了这个决心,就能特别专心地看下去,而且回味很久。可要再看一部,还得下很久的决心。

而且每次看都后悔,有在大银幕看的机会,为什么没去——因为不想抢票啊,越来越不喜欢抢电影节的票,这回北京电影节,一张也没买。

这个人的电影真浪漫啊,对我来说,这才是诗。

Vacuity

知乎上有一种特别好玩的问题,叫怎样写一个XX的故事,和知乎绝大多数回答的水平一样,并不会有写作经验丰富的作者来解答,讲讲如何使用写作技巧,要多读多写之类,只有一些语文程度低到连“怎样写一个故事”和“给我写一个故事”都分不清的人在写故事炫耀:看我的脑洞大不大——是挺大的,养几只金鱼没问题。

而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的。

高中生小白文最方便的视角。

看完了《君臣人子小命呜呼》,就想起知乎的这个问题,怎样为不是男女主角的角色写故事,下面自然是一片我是某某某,接各种流行文本的拙劣模仿。我就有点想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写看起来是配角其实是主角的故事呢,就看看柴纳·米耶维的《伪伦敦》,如果想写配角的同人,《小命呜呼》就很好。至少是专业创作,比直接把配角当主角写个POV的假脑洞要强很多。还想说,把脑洞太当回事可不好,创作不能只靠这个。只要稍微看点书,就会发现,能找到个前人没用过的创意,是非常不容易的,多数所谓的脑洞,别人不但写过,而且写得特别好。文学创作,并不是日本推理创作,谁出了别人没出过的梗,谁弄出点出人意料,都被鸟吃了,就算赢了。决定一部作品好坏的因素太多了。

不过我没资格说这个话,因为我不是创作者。看问题都是从读者和观众角度出发,而且是个别扭的读者和观众。我知道脑洞派的天地大着呢,自己觉着PKD空洞空虚,可很多人都把他当神。还觉得威廉·吉布森跟郭敬明差别没多大,他名下也是一片神作之声。

《小命呜呼》这个片子呢,就是,加里 ·奥德曼太可爱了。

原本的戏剧应该挺好玩的。我看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个剧是干什么的,一头雾水,慢慢发现是《哈姆雷特》的同人,最后才知道两个人是剧中的两个小角色,前面糊涂的地方也明白了。戏中戏中戏,哑剧木偶剧的很好看,两个人荒谬的处境,想象一下原剧中大概是什么样子,也是有意思的。

不理解的是,电影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只是舞台的重现,一看就是话剧的感觉,而电影所独具的特点在哪里呢。所以我不知道这样拍摄的意义。可能如果加里奥德曼在三十几年前和蒂姆罗斯一起演了出话剧,现在就只剩下履历中的一行字了,而电影,现在还可以看到。

《沉默》看到后面,开始想,哎呀我干嘛要看这个呢。不是拍得好不好,是我一点也没兴趣,也不喜欢,更谈不上感受。

要说有收获,大约就是发觉亚当司机还挺好的吧。

原本无法考虑这个演员好不好,看见他的脸,就想啊啊啊,Han死了啊。这一次,可能是因为有加菲做对比,他那张古怪的脸又更适合做表情,有他在的场景,注意力就完全会被吸引过去。有点想试着放下仇恨,看看他别的片子。

加菲就太不好了。我倒不是对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大约也是很努力的年轻演员,可是他长得那么标准的英俊,脸上的皮肉那么厚,做个好演员,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吧。另外,确实不喜欢看毛发特别丰富的人。

电影讨论的东西一点不懂,可是有一点很好玩,中间开始觉得很奇怪,美国人怎么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呢,那么多花样的虐待。他们的残虐,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割了底迪塞嘴里,区别不过是生熟而已,能深入研究东方的各种处死方式,这也太用功了吧。看完了才知道原著个日本人写的小说。

最怕看日本人写的严肃小说了。


即使是很严肃的电影,我怎么一看迈克尔·佩那的小胖脸就很愉快呢。

版权所有 © 2024 Roof of the Winespring Brothers

主题设计 Anders Noren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