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电影一看必睡,想不到《金色大门》这个欧洲片倒能一直很清醒地看完。一直对法国片,法语和法国人特别反感,也延伸到所有其他欧洲片,其实意大利语没那么难听,硬邦邦第像在讲数,而且撒娇的尾音还挺可爱,而且意大利的风格好像也不向法国那么装模作样高高在上,自我爱怜,而是比较有烟火气,而且很二似的,所以并不像法国片那么讨厌,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看这个电影前后的认知过程。

看短评,好多人好像根本没弄懂电影结尾是怎么回事,以为弟弟是可以说话,而一直不肯说,最后为避免离开美国才开的口,而实际上是,会法术的奶奶把自己的说话的能力给弟弟了,她本来就不想留在美国,想回意大利陪伴死去的孩子们,而希望儿子一家能在一起。这个情节是一直有铺垫的,在一开始,奶奶就从村里的姑娘肚子里扯出一条蛇来,在那个时候会怀疑,奶奶是个江湖骗子还是什么,但接下来的情节都显示了,奶奶不是片子,而是有尊严的人,因此这个法术在电影中是事实,而非一个骗局(尽管法术本身可以说是某种情绪,反应的具体化)。而在结尾,弟弟曾经捧着奶奶的脸摇头表示拒绝,奶奶后来一直没有再说话,她的想法也是弟弟向大家转达的,是怎么回事就很明显了。

就是这么明显的情节,居然好多人看不到,我就觉得可能是看电影习惯的问题吧。我一直是情节向,所以对导演在情节上的设置比较容易注意到,也会习惯去收集电影中释放出的信息。而有些人,可能会更注意镜头和画面(我就不会太注意,镜头好不好,那里用了很高级的技术,都要看好几遍或者别人提醒才能注意到)。当然还有些人更注意自己的表达,会下意识的把电影的情节,往适合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向去理解。

而对这个电影,我也有理解错的地方。他们到了美国之后我以为是政治寓言,影射种族主义,独裁专制什么的,后来搜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部分是写实的。

尽管知道美国停止种族隔离都没有多少年,到现在对亚裔特别是中国人的歧视仍然大行其道,可这些是意大利人啊,都是高加索人,也会受歧视般的对待吗,他们不该像《布鲁克林》里的罗南一样一下就过来了吗。因为我对艾利斯岛的历史一无所知,所有的认知都来自其他电影,就误以为过境这段是类似反乌托邦幻想,往衣服上画叉叉,很侮辱人的考试,都是在影射,是导演在玩政治寓言,不知道其实是根据史实写出的情节。

还有语言和形象的隔阂。老是特别保守地只看英语片,就是觉得完全依靠字幕很不安全,这个电影里男主角有两个儿子,一个十七八的大儿子,一个十三四的小儿子,我看的时候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看豆瓣上的简介,说电影的主角是一个母亲,两兄弟和其中一个兄弟的儿子。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男主角一开始扮相特别老,一看就是两个年轻角色的爸爸,可后来剃了胡子,看起来也就三十几,说他是大点孩子的哥哥也没错。意大利语一句不懂,也可能是我会错意了。可后来又一想,里面是确实有大孩子说主角是他爸爸,并且提到死去妈妈的情节的,还是豆瓣写错了。还是因为语言不通加上主角扮相落差太大才会造成这样的混乱。

觉得这里该总结一下但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我真正很喜欢看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演员,特别是那个弟弟长得真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