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过的书里最喜欢的一套,说是最近几年最喜欢的幻想类小说也可以了。

看电影版《掠食城市》时候想过,设定这么有趣,原著会不会很有意思呢。确实很有意思,可不是我猜想的那种。作者真是太会写小孩子和青少年的可怜无助了,我是完全见不得小朋友受罪和失望难过的人,四本看完,都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其实这套书,里面也不是没有不喜欢的地方,像那些政治的,地域的映射,反正西方人一写这些,就露出他们政治环境还算不错的天真,自满和虚妄,可是角色的塑造太扎我的心,其它这些完全不算什么。

小说里建造的,不仅是蒸汽朋克,更是一个对少年人特别残酷的世界,就像SB《小杂种》里那句台词,“年轻人,死得真快”。这种残酷,让书中的角色特别值得怜惜。像女主角赫斯特·肖,看电影的时候一点也不喜欢她,一脸好像全世界都欠着她似的表情,谁沾上她都会很倒霉。书里她比电影里坏的多, 很长一段时间驱动她的几乎完全是对汤姆的占有欲,做了坏事也没有勇气承认,可这却正是角色的魅力所在,因为丑陋的外貌和悲惨的身世,在她的世界里,汤姆的爱是唯一能抓住的东西,即使抓住了,也不相信自己能抓的牢靠,觉得总有一天会失去,用尽一切力量期望那一天能晚一点来。建立在这一基础的角色,表面上强硬,自私之类的缺点,反而更能对比出那种绝望的渴望,特别令人怜惜。

对其他角色也是,既残忍,又细腻,和他比起来,GRR的一目了然的电视剧结尾五分钟式残忍,真算不了什么了。男主角汤姆三十多岁已经开始秃顶了(这和作者是英国人 可能也有关系,赫斯特极为丑陋,让芙蕾雅是个胖子。让主角最后死去的作品也挺多的,像BS,会修复好男女主角被破坏的身体,让他们和生前一样美丽,好像安详的睡着一样。而这个里面,不但写到主角一点也不壮烈地就死了,还继续写他们的身体肿胀腐烂,眼睛被小鸟叼走,骨骼渐渐散落,最后什么也不剩。因为很难看到年轻作者常见的英雄式自我代入,还以为作者年纪很大,其实他现在才五十多,写这套书的时候三十岁,还是个年轻作家。

作为儿童文学其实是有点奇怪的,这套书在GR上评分很低,只有3.7左右,奇幻类小有名气的基本上都是4分以上,当红作家动辄4.5的也有的是。可能作为YA文学,受众YA却不一定会喜欢这样的作品吧,太残酷,又不够英雄主义。虽说不对年轻人的口味,可我还是觉得少年人写得太好了,不只是凄凉的爱情,还有各种不成熟,自负,和愚蠢等等年轻人讨厌的特征,不粉饰掩盖,正面去描写,反而可以让读者去理解他们,甚至心疼他们。

还有俯拾皆是的这样的句子:

…脸上带着自认为正确的人才有的灿烂而得意的神情。

…因为充满希望的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好。

要是她不小心的话,她就会开始关心起他来,而当你关心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要面对各种痛苦,她太清楚这一点了。

时不时拿笔尖扎我的心一下。

也能看出为什么会改编的那么糟糕了,和《黄金罗盘》的情况类似,原著的类型是YA,其中有很多针对YA的,给人以天真简单感觉的描写,但同时,表达的内涵,故事的残酷性又是超越了YA范畴的,改编电影的人,嫌弃YA的部分太幼稚,又怕深刻的部分难以理解,并且构不成商业电影昂扬的结尾,所以把这些都不要了,于是变成了毫无特色的大路片。

像赫斯特,在电影里只是个脸上有一点疤痕的小美女,由面貌而带来的绝望感便完全没有了,商业电影不敢让女主角丑得太厉害,而角色的基础也就跟着没有了。在电影里不理解凯瑟琳这角色到底干什么的,忙活半天什么作用都没起到,看了书才知道,她的作用是死掉,代表着新伦敦的希望的她,还有她的男朋友,小狗,都死了。她男朋友的甚至不是被什么邪恶的坏蛋杀死的,而是被汤姆击落的飞行器爆炸所波及,就那么死掉了。这就是原著的调子。看到不少人说,方安娜那么酷的角色,死的太随便,可放到原著的环境里能看出,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如果找一个很厉害的导演,知道要表现什么,或许能拍出原著的意味,可以特效大片的方向去做,那也就只有特效了。

可能电影的创作者也是知道这样是不行的,第一部结尾和《黄金罗盘》一样,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剧,电影也改编成大团圆的结尾了,但这样一改,下一部其实是无法进行下去的,两个电影大概在改编的时候就没有继续下去的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