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侦探惊险

侦探,惊悚,悬疑

AD

可能是因为自己真的不年轻了,《灵能II》的第六七集,不太觉得感动,倒是感叹,到底还是给小朋友看的动画啊,大人的成长可不是这样的。

倒不是说成熟的大人有能力应对一切,不会动摇软弱,不会怀疑自己,不会犯错。相反,越是成年人,生活中无法掌握的东西,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越多。

而成熟的人的成长,未必是崩坏到顿悟这样的过程,就像卢瑟,生活中和工作上那么多的无奈和无力,他甚至忍不住向里根追问答案,但最终,在对家人的爱和自己的信念之下,还是能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发糕2》的结尾,一切看似还是原样,台词都是相同的,却还是可以感觉到,有什么改变了,变好了。这是我喜欢的,成年人的成长方式。

也不是硬要比较,毕竟是完全不同类型,不同受众,不同主题的电影。可能我还是始终不能习惯日本作品这种过于随便的处理方式吧。把对事物的判断力,对朋友的观察力,忽然降低一个层次,让角色进入绝境,在成长为以前的样子,可能创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人再成长一些会是怎么个样子吧,又要在角色身上制造冲突。

但还是挺喜欢ONE,日本这中二的善良,美国那傻傻的热情,其实都挺珍贵的。


三福写的真好啊,还是那个老观点,他写得不好的时候,已经比绝大多数侦探小说作家都好太多,就不要说写得好的时候了。

去年的Virgil就展现了非常出色的探案节奏,今年我简直是完全被作者牵着走了。不光如此,三福的角色塑造,日常场景,也都太棒了。开篇遇见热气球的地方,充满了生活气,而且他的生活气,不完全是罗哩叭嗦地闲话,而是经过相当精炼的,生活中的人未必说话全都那么有趣,但有可能说出这么有趣的话来,三福就是提炼了这种有趣。

还喜欢三福的一点是,很少有那种以前有某个心结,非得凭着破了案抓到凶手才能解决成长的情节。那种故事也不能说不好,对于系列作品来说,这样的主线,可能在一段时间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可是主线总是需要解决的,解决的一本可能会达到系列的高峰,之后却很可能难以为继,作者要么急于复制之前的成功,去创造一条类似的主线,或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再怎么发展好,往往就此开始走下坡路。

而三福的系列,探案对主角们来说,就是工作,主角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有时候和案情有交叉,有时候和案情毫无关系,这种若即若离,反而让角色显得更亲切了,因为这就像多数人的工作与生活一样。

虽然他的书一直不走深沉路线,可从写作技巧说,真能算的上我看过的侦探小说作家里最好的了。我觉得他比劳伦斯布洛克,丹尼斯勒翰这些都好。

想不到都到现在了还能被三松镇系列喂一嘴屎。

看到波伏娃告诉格玛石他不干了的时候还挺替他高兴的,他奋斗了十几卷终于能管格玛石叫爸爸了,现在却可以离开格玛石身边这一切肮脏的是非,也是一种大彻大悟吧。可接下来笔锋一转,原来这一切又是格玛石偷偷安排的,又是不能让他知道的秘密,他的人生还是在被格玛石来回摆布的。

更可怕的是,他告诉格玛石自己要辞职之前,曾经问对方为何不接受探长的职务,格玛石还大言不惭地说,你看不出来吗,都是因为你啊,你这个探长当得很出色,所以我不要这个位子。

这可真是有点无耻了。

想起第一部的时候,格玛石是一个文雅,富有同情心,同时又不失严厉的老警探,对下属和善关心,对他们的错误也并不姑息。可是现在的格玛石,完全是一个虚情假意,独断专行的伪君子。据作者自己说,这个形象是基于他的丈夫,所以她一定是爱着自己的主角的,变成这样,还是作者自己认为,格玛石的作为是高尚的吧,真是很糟糕。

一直的印象,作者和三松镇的隐居者们差不多,生活在舒适优雅,充满文艺气氛的环境中,和真实的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她的小说,最初也是发生在这样的仙境里,和真实世界交界的部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魁北克一省的凶杀科领导,亲历亲为,亲手经办偏远小镇的每一次案件,魁北克的警察,除了格玛石的手下之外,几乎全是坏的,贪污的魁独主义者,在该省所有的建筑上偷工减料,以期有朝一日他们全部垮掉,借此煽动民意。警察学校的坏领导一直强迫学生玩俄罗斯轮盘游戏,多年来竟无一人死亡,也没有其他老师出来阻止;可以通过一次行动彻底扫魁省所有毒贩,而代价则是让一种成瘾性极高,很容易死人的毒品大量流入街头…

多次怀疑这位温柔的女作者,大概连警匪片看得都不是很多。

而她用这些匪夷所思的主线剧情塑造出来一个怎样的主角啊。

他特意招募走投无路处于绝境的人为手下,培养自己得势力,在第一卷还只是个探长,如今魁省警局从上到下几乎都是他的嫡系,他甚至还特地培养了接班人准备未来出任总探长。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摆布其人生,又不愿诚恳地解释自己的意图,几个手下有的死了,有的被冷落在机房里,有的身体残疾,有的遭受心理创伤,即使如此,仍要对他感恩戴德。想波伏娃,好容易当让了探长,被他耍手腕弄走给新人让道,还因为自己的离开充满了愧疚。学校的一卷,充分体现了这个人的不公平不公正,对非嫡系生命的轻视,而毒品一卷,故意放出强力毒品,致使至少五人死亡,更是只有追求功不顾人命的趋炎附势之徒才会做的事。

对于警方,有组织犯罪,政治都缺乏了解的作者,硬要写这些大事,结果却把自己的主角写成一个虚伪的小人。

看着真是太生气了,特别是我还看了这么多年。

前面的主线结束之后还以为她能回到艺术乡村探案上去。

如果有下一本的话,大概真的不会看了,除非波伏娃这次能真的站在格玛石的对立面,扇肿他那张假脸。

大略

检查一下

The Dresden Files:坑

Walt Longmire:想弃又舍不得

Elvis Cole:等

Alex Verus:完全不记得看过

Junior Bender:有点想看

Gemmell:慢慢在看

Jack Reacher:半放弃

Andy Carpenter:一本弃

Alex McKnight:坑

Temeraire:暂时弃

Mistborn:黑

The Kingkiller Chronicle:黑

The Öland Quartet:找不到中/英文版

Leaphorn & Chee:想看

A Song of Ice and Fire:半黑

The Riyria Revelations:有外传会看

Golgotha:才发觉这个是系列,想看

Gentleman Bastard:黑都懒的黑

The First Law:弃

Department Q:等

Malazan Book of the Fallen:想看

The Iron Druid Chronicles:弃过又想看了

Monster Hunter International:常弃常想

Lucas Davenport:等

Chief Inspector Armand Gamache:等

Dagger and the Coin:弃

John Ceepak Mystery:想拣

Virgil Flowers:等

The Cinder Spires:一本坑?

Legend of Drizzt:想看

Rönning & Stilton:有就看吧

Myron Bolitar:等

Patrik Hedström:等

The Stormlight Archive:黑不动了

Inspector Montalbano,:弃

Mickey HallerHarry Bosch:时不时看看

《黄铜判决》听了两章,哈利·博思出场,很惊喜,想在豆瓣上表达一下,没想到我选的那个版本,第一条短评就在说,没想到凶手是谁谁谁。气得我七窍生烟,又毫无办法,都没心思听下去了,到图书馆借了中文版瞎看。

这一看发觉,有声书这回我还真是听得很明白,基本上听过的部分所有情节都没落下,很多语句都能回想起原文是怎么说的。倒不是我有什么进步,而是说明,迈克尔康纳利写得真是好。

有声书的规律就是这样,听得懂就说明作者文笔好。也有过听到最后揭穿了凶手,还在想这人是谁啊的,一点也不遗憾,因为这就说明作者写得不好。语言念出来节奏感不好,不抓人,很快就会走神。和内容的好恶倒是无关的,像以前读买卡萌就是,已经讨厌主角到不行了,心想听不下去了,当个背景音吧,可是偏就声声入耳,我就想这人真是太会写了吧。一般好的作家,出版社重视,会配水平比较高的讲播,也会相得益彰吧。

一直也不算喜欢博思,可看到他在自己宇宙中其他角色的系列里客串,还是很亲切。这个哈利和哈利霍勒还是不同的吧。尽管他严肃,不愉快,也累死了一些身边的人,但毕竟这一切是有原因的,不是说童年幸福,生活平顺的酒鬼,因为酗酒一个原因害死害残疾了无辜的人,反而好像自己有了心理创伤,特别可怜似的。所以在系列里看到了他的一生的博思就更像一个熟人,,在其他地方出现,会很高兴地想,这人我认识啊。


早上发过一条广播,因为豆瓣上有友邻转了乌玛瑟曼,韦恩斯坦和昆塔那一篇。其实对这个事情,我倒也没什么看法,昆塔是不是好人有啥关系呢,再说从小看打女打仔长大的,也不觉得这事有多可惊奇。但是这个事在微博上转的时候,两边意见是都有的,还能吵起来,在豆瓣转,就有点众口一词。这就是我一直很不喜欢豆瓣的一个地方——太容易建立一个安全平稳的小圈子自我满足了。每当发生什么事,经常看见有些人在得意:这件事,我的友邻就没有说xxxx之类的话的,这就是豆瓣的好。这不是废话吗,跟您意见不一样的早都给拉黑了。时间长了,身边都是想法一样的人,抖个聪明,大家都说对对对,这其实多可怕啊。

还有那个左派主持人和右派学者的视频也是,支持右派的就在宣告胜利,支持左派的就在一条一条地反驳,还有人发出证据,说那个人算不上什么学者,出的书和鸡汤相差无几。

但重点不在这里吧。难道不是该引以为戒吗,不管观点正确与否,如果眼界狭窄,只能听见自己想听的东西,那副样子是多么愚蠢,多么不堪一击,一个不上道的假学者就能让他们丑态百出了。

但如果能引以为戒,他们也就不是现在这个傻逼样子了吧。

MystEry

《看不见客人》

感觉卖反转的悬疑,也算一种专门的类型了。就像一部分日推,并不讲究案情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而至强调悬念,布局,也就是游戏性,甚至会在最后向读者提出挑战,一切线索都在前面了,你能不能猜出凶手。

自然不是什么高明的文学作品,可也确实是挺有趣(虽然我其实不喜欢)的一种类型。

就像一部功夫片,从头打到尾,套招华丽,拳拳到肉,镜头也成功地表现了演员的动作极限,我自然不会说,情节老套,演员演技不细腻,性格不突出,故事思想性不强。

因为人家就不是干这个的。

所以对这个电影的感觉就是,好本格的悬疑片啊,一切都在为这个服务,挺好的。

Glass Houses

还在看三松镇系列,也是惯性了。

看来作者还是在瓶颈期。

试着写个介绍:

系列到现在一共有十三本,每本主要案件都和三松镇有关系,总体来说案情写得认真,背后的感情线索和人物都很细腻,相比于糙汉男侦探和玛丽苏女侦探类型,算是一股清流。

前三本在谋杀案之外,有一条主线,是关于警局高层的黑历史和内部腐败的,同时也穿插了波伏娃对Gamache的感情疑虑,Nichol的野心,克拉拉夫妇才华与名声的落差,在前三部的主线结束时,这几条副线基本上也都有了相应的结果。这三本的案件故事都写得不错,主线也不喧宾夺主,是系列里最好看的三本,正是因为这三本,我在进了系列的坑。

这三本书在12年到13年(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出过中文版:

#1 Still Life 伊甸园的蛇
#2 A Fatal Grace 致命诱惑
#3 The Cruelest Month 凶屋的诅咒

第四本A Rule Against Murder,是在远离三松镇的一家旅店发生的,算是过渡性的一本,涉案的是一个变态扭曲的家庭,同时也更多地介绍了Gamache的一些背景。(看这本的时候开始觉得,感情纠葛太多了,心好累。)

从第五本开始,作者的野心变大了,开始构建一个很大的主线,但实际上这条主线,应该算是前三部主线的一种扩展,而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也仍然是前三部的矛盾,只不过全部升级,火球变成大火球变成地狱火,角色们被折磨得七零八落。从这里开始连续几部,每部在结尾处都留了一个很大的尾巴,需要在下一本找到答案,所以虽然这一阶段每一本看完的感受都是一句WTF,却一直跟了下去,直到最后一个巨大的WTF。但刨除我的个人感受,因为情感极为激烈,角色的命运令人揪心,这反而是系列最受欢迎的几本,被认为是系列的顶峰。

这部分一共六本,其中The Brutal TellingThe Long Way Home,虽然没讲主线的案情,但前者的故事延续到下一本才有结果,后者其实是主线的余波和一个重要支线的收尾。

国内翻译了第四到第十部中的五本:

#4 A Rule Against Murder 谋杀之石
#5 The Brutal Telling 暗夜诉说
#6 Bury Your Dead 将你埋葬
#7 A Trick of the Light  
#8 The Beautiful Mystery  
#9 How the Light Gets In 让光进来
#10 The Long Way Home 绝命归途

这几本的引进很奇怪,把七和八隔过去了,实际上第九本是大主线的结尾,主要在讲主线剧情,独立案件完全沦为陪衬,不看七和八根本不可能看明白第九本在讲什么。这五本在中亚上都没卖的,只有一个第三方在卖,在豆瓣上的评价数都没有超过10,除了一个差评,其它明显是书托写的。看起来是非常失败的一次引进。

(虽然我对这系列充满怨念,可我觉得比尤·奈斯博好,Q组系列引进之后也是默默无闻,还有Longmire系列,Robert Crais,引进了一本试水都是少于10评价,就是因为主角不是酒鬼吗,Carl有焦虑症,波伏娃药物依赖,Elvis童年创伤,Walt丧妻之痛,就因为人家努力克服,没有沉溺所以就不足10评价么。虽然更可能是出版社没好好操作。可我真是太不喜欢奈斯博这个红法了。)

从这波高潮结束之后,系列开始进入了瓶颈期,可以从题材看出来,#11The Nature of the Beast是毁灭世界的恐怖武器以及反社会分子的故事,在结尾暗示Gamache等人被恶魔盯上了,在下一本A Great Reckoning就放弃了这一主线又回到了警界腐败,新的一本Glass Houses又变成缉毒,在每一本中Gamache的身份都不同,也都露出要延续的意思,但看起来前景都不好。大主线的几本受欢迎,和虐常驻角色有很大关系,对主角们命运的关注很容易让观众投入并继续下去,但由于那时候虐得太狠,主角们已经再禁不起折腾了,身边的人都死了不少。而作者又不甘心回到克里斯蒂式的单独案件,可能也很难在案件上做出当初的水平,更不要说进步。因此现在的系列的状态,有点像个快被砍掉的电视剧。

要说我喜欢不喜欢这个系列呢,是已经很不喜欢Gamache这个角色了,可是很喜欢Ruth,因为对Gamache的不耐烦,反倒很同情波伏娃对他的依恋,毕竟是看过十几本的系列,对多数角色,甚至克拉拉都是有点感情的。即使一直觉得过得太舒服的拉蔻,一旦发生事情,也会很难接受。所以很矛盾,如果我只看了前三部,就会对此系列有非常好的印象,可是接着看下来,虽然一肚子气,却又有点日久生情。

就像Pulped所说,除了作者,我也是赋予角色生命了的,并且在和这些生命互动,所以看书真是很奇妙的事情。

也算又开了个系列吧,不过也已经断更了。

Alex McNight。一口气听了八本。有那么好吗,还是不难听就听下来了,反正一个系列我听上四本就会产生感情,很难放弃了。

追一个系列的感觉,就想认识一个人。第一本总是特别费力,不知道主角是个怎样的人;每出一个角色,又要记住他们的名字,特征。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现在说话的人是谁。

渐渐地通过大小事件和细节,就认识这个人了,知道他住哪儿,爱吃什么,心底有些什么事儿,还认识了他的朋友们,谁可靠,谁爱惹事儿…渐渐地就不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听,就像有个人在耳边叨叨你的朋友某某又惹上麻烦啦。就想,他嘛,不惹麻烦才奇怪呢。角色都是老熟人了,都有了一定的可预料性,有一耳没一耳的就知道发生过什么,发生了什么,有时多少还能猜到会发生什么。

真享受这感觉,虽然也总会有打击和痛苦,但也正是因为享受才有打击和痛苦。

我也是太爱看中老年人侦探了。同一个作者还写过《天才锁匠》,得过奖,我就不怎么喜欢,因为主角是青少年。生活遇见的巨大的打击,几乎死了,青少年的故事就是,世界太对不起我了,我这么惨,无法抒发心中的郁闷,所以犯个罪也只是少年成长的必然阶段啊。

换成中老年主角就变成,我搭档死了,自己也中枪差点死了,十几年精神创伤也没好,怕见血,可熊朋友有事不能不管,啊啊啊死人了死人了好多血好多血,啊啊啊啊又有人用枪指着我噩梦啊啊,啊啊啊我怎么又在医院里了,啊啊啊又来了个熊朋友…

可真好玩。

不时把他扯进一团乱麻的熊朋友也是可爱的,还有个一直不熊的可靠的Leon。

不过我觉得Leon已经不能算喜剧角色了吧,他才是真正的侦探,收集信息的能力很强,又能敏锐地看到案情的关键,只因为长得像戴了麦当劳假发的KFC,不得不在养家糊口上消磨。

Steven Hamilton的文笔该算是很好吧。听书的感觉,听得顺容易投入不走神的,大概就是写作技巧好的。

记得有一回听麦卡蒙,都恨不能进书里掐死主角了,不想好好听了,全当背景音,可还是听的一清二楚,就想不管角色多讨厌,可麦卡蒙是太会写了。

可当前的系列听的太快,下一个系列在哪儿呢?

还好又到出版季了,在追的系列有不少马上要出新书。

Ugly

《基里尼亚加》看前两个故事的时候,不适感很重。同时又想,作者写这么一个世界,这么一个人物,看起来不像是《女佣传说》那样为反而反的强行苦难,就静下心来慢慢看,不去厌恶,试着理解,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理解不等于同意,不同意也不等于不理解。看完之后还是想的太多。

想得太多之后就不愿意多说了。


The black book

开始还很开心的惊呼,终于挑到本好看的了,一上来主要角色就死得七七八八,非常有悬念,讲播还十分出色,念白有活力,念到动情时,那悲愤的颤音,一下就把我拉到小说的情绪里。主角看起来也是非常正直幽默的人。

在GR上,看过好多作者的负面评价,说这个人很俗,红也是因为俗。我还想自己不就是喜欢俗的嘛,而且这本据说是作者最好的作品,可能他在这里进步了嘛。

可果然还是不行啊。确实是个俗的很没水平的作者。使通俗作品不上档次的错误,他全犯了。

如果一个奇幻小说里,国王被暗杀了,第一个被怀疑的,自然是Uncle——皇上的兄弟,国舅之类的,所以要么不要这么写,要么在背后要写出更深层的原因,总之不能以此作为最大的悬疑。

而这个小说里的主犯之一,就是这么个Uncle。而且这个Uncle的角色,如果不做凶手,在书中存在的意义就非常小,而又是主角一直没怀疑过的人,这直心肠的写法,就显得很没水平。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虽然俗,可是侦探小说里凶手的选择余地是越来越小了,点子是写一个少一个,用最俗的那个,没准也能出人意料呢。而且书中的凶手不止一个,另一个还是有些悬疑性的。

糟糕的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水平太差了。他的角色就像随人摆布的木偶,我需要你是这种性格,你就是这种性格,毫不讲前因后果。比如主角的龙凤胎姐姐,被塑造成一个非常缺乏自信,渴望关注,有恋弟情结的人。为了让姐弟关系不那么骨科,又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哥哥。于是就不对劲了,想象一下,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又生了一对龙凤胎,显然家里所有人都会对那个女孩更为关注吧,女孩子有多大可能性长成个孤僻自卑,认为只有双胞胎弟弟才爱自己的恋弟狂?可为了剧情需要,就这么写了。

爱情也是,把主角写成女人的中心,把爱情和案件过于紧密地结合,本来就是很不喜欢的类型,而爱情部分写得又毫无说服力,无非就是见色心喜。遇见更漂亮的,就抛弃旧的,喜欢的死了,就算了。

凶手其实是非常丧心病狂的,稍微正常些的人都不做不到这么凶残。因为毫无性格塑造,也没有说服力。凶手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不缺钱,一直很受家人和朋友的尊敬,他是受了什么刺激灭绝了人性,还是本来就是这样,一直在掩饰,为什么能掩饰几十年,这些作者都没写,就直接抛出来,警察叔叔就是这个人,他是罪犯因为这么写比较有戏剧性。

地摊文学色情暴力,通俗明快,但不等于写作水平差。好多类型文学,塑造角色,构造故事的水平非常高,就像技巧娴熟,又能推陈出新的商业片导演,没有了好故事,好人物,单纯讲一个悬疑的故事,那也就真变成故事会了。

这个作者就又不行。

现在看新系列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很多。长期没有发现新的可看系列,让我变得非常饥渴,以前看书,缺省对主角怀有敌意,上来先不喜欢,得要主角慢慢用行动博得我的欢心。现在看一个书,上来就万分期待,这会来个可爱的主角吧,让我能开个新坑吧,一个劲儿地把主角往好处想,就这样今年一个坑都没开成。


《杀死汝爱》

Kill Your Friends, Kill Your Darlings,你可真惨啊。

看之前一点也不知道,电影是说垮掉的一代的,就当个同性恋片看了。几天里第二次看戴涵涵,更加讨厌他。这人长着个婴儿脸,整个脸都有些塌,嘴却刻薄地抿着,眼神冷漠无神。说实话我是看不出性感在那儿,跟个有病的幼儿似的,这种脸怎么能刺激出性欲来。我就一直以为哈利波特会移情别恋本福,最后戴涵涵把本福杀了。要搞基也得找个气质好的嘛。

可能剪接,配乐是挺好的,比如新导演最擅长的,嗑药之后的幻觉。在文学方面,至少我自己是不明所以,净是听不懂的对话,而这又是剧中人物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更不明白了。

即使知道是垮掉的一代, 也看不出所以然吧,对他们一点都不了解,不像迷惘的一代,多少看过点,海明威又好man。

看看本福就好。


《入场券》

为了丹·史蒂文森看的,总见到有人夸他,这一看,真是太差。

当然剧本本来就差,故事幼稚,更谈不上细节,自小失明,一朝复明,他还认不认识字,视觉审美和一般人有没有差异,怎么用计算机,知不知道点图标…电影里还有他看图表的情节,他怎么能很快的学会这些…导演编剧一点也没考虑。

演员也一点没考虑。常年的失明,必然给他带来很多习惯,忽然复明,新的认知方式也会带来很大冲击。比如失明的人,会习惯走盲道什么的吧,上电梯会下意识地摸按钮吗。我刚戴隐形的时候,看不清东西,会下意识地去推不存在的眼镜框,更何况从失明到复明这么大的改变。如果一个有点追求的演员,我就会担心,会不会过于追求这些了,把精力放在外在肢体习惯的表达上,因为这个比较容易做到,而忽略了对内心的发掘。

人家这大表哥可倒好,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屁也没有。就在一个劲儿地表现自己长得帅。

外国小鲜肉一个,不敬业,无演技。

所以吴亦凡他们还是长得不够符合更多人的审美啊。

Prey

看完《银河护卫队》复习一下漫威宇宙才发现没看过《钢铁侠3》。看到王学圻知道为什么没去电影院,那么多演员,讨厌这个讨厌那个,都没他讨厌,看一眼都恶心。后来出了外国版也不知怎么就忘了。也确实不好看。

《钢铁侠》是第一个让我觉得漫画系列还挺好玩的电影,可是这一系列却越拍越不好。第二集我看过好多次,每次都在一半睡着,到现在也没真正看完。第二部和第三部,铁男总是被一些奇怪的问题困扰,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也许他的预设就是个病娇(虽然病娇不是这个意思)。

小说,影视里经常会有一些,比普通人类厉害很多的角色,比如更聪明,更强壮,具备超能力,一些性格也建立在这种能力上,但有时候创作者,在设定了这种性格之后,自己就忘了,或者没法坚持,堕入凡人的窠臼,于是就有了被复活的莫里亚蒂吓得磕了一飞机药的福尔摩斯,也有被外星人,还是朋友的亲戚,吓出焦虑症的钢铁侠。

当然换导演可能也是才是真正的原因。

钢铁侠该是个恋物的系列,和机器人互动,和AI交谈,第一集曾经用大量的镜头表现机械的优美。一个铁壳子固然是没有感情的,人的感情却会投射在上面,用了多年的杯子打碎了,很多人还会难过一两天呢。所以铁男炸盔甲,特别绝情。即使是表达一个阶段,一种执着的结束,安迪去上大学的时候,终于还是没带伍迪,可他没把伍迪扔了呀,倒是给观众扔了颗催泪弹。

所以不高兴。

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也很多,不穿盔甲的动作戏不少,却不能像美队2拍得那么好看。

当初忘了看也是有道理的。(也没啥道理)

John Sandford是个特别可靠的作家,14到15年间,我看了他33本书,25本Davenport,8本Flowers,整年耳朵边都是他,可是丝毫也没觉着厌倦,每听完一本,就毫不耽误地打开下一本,最后都听完了,失落极了,又开始等新的。

开始我认为他故事讲得极为流畅,可也没多高级,听多了越来越喜欢,觉得他讲故事,塑造人物的技巧,真不一般。这个人的书,很少有不好看的,即使不太喜欢的故事,他也能讲的引人入胜,他写的比较差的时候,在整个地摊界都能算得上中上水平,写得好的,又好玩又紧张,听了放不下,恨不得回家的路能长一点。

上一本的结尾,由以前认识的政客牵线,Lucas当了法警,我还特意去查了法警的职责,很担心以后会不会专门处理政治相关的案件了。没想到新的一本,是个抓逃犯的公路片,而且是各种罪犯的风情画。Sandford特别擅长写坏蛋,所以这本好看极了。

杀小孩毫不手软的抢匪,逃犯,做小案子的小罪犯,变态杀手,黑社会的手下,各种坏蛋,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喜欢弹吉他,有的喜欢田园牧场,有家庭,有朋友,有爱人,有的讲义气,也有的什么都不讲。这些罪犯,有趣,甚至充满生气,但并不借此乱煽情博取同情,并不是说,他们也有人性,就可以宽恕。逃犯和警方交火前,给妻子打电话,交代后事,然后想,万一被抓了,在监狱总能想办法出来,想着想着就被击毙了。听他畅想未来,不禁想,这样倒也可以,下一秒死了,会感叹,还是死了呀,可并不会觉得可怜,悲惨,更不可能站在他的一边怨恨警察。这个度,把握的特别精准。我想这也是有很高的写作技巧,很冷静的写作态度才能做到吧。

而且从中年作家到老年作家,他对技术的描写一直没落后与时代,这点也是太难得了。

上网天天好像在看吵架,真没意思啊。豆瓣还好,倒不是那里多好,而是可以选择。微博知乎这些地方就真是青少年的吵架场,避都避不开。

现在在网络上话语最多的,多是还在念书的,和没工作几年的,自我自大,也容易追求网络上的虚荣。知乎自诩高大上,里面最活跃的,多数却是这样的人。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当大学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底下的回答,最接近的是个助理教授,总算站在了门槛上,其他都是,我父母,我老师。讲到熊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声讨熊孩子的声音也多数是,我妈把我的玩具送给熊孩子了,熊孩子来我家弄坏了我的手办。一看就是些还没独立的人写的。知乎还有个问题较怎么摧毁熊孩子,下面各种洋洋得意的回答,都没几个人意识到,不和与自己平等的大人交涉,而去‘摧毁’小孩,是恃强凌弱的Bully。

小孩子这样是正常的,到年轻人这么傻,竟然不觉着绝望,网络上嚷嚷大多数,总是这么个年纪的人嘛,多数人还是会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可不知道那些爱参与骂战的大人怎么会那么享受,以前关注过史航,动辄和年轻偶像的fans叫骂,我就不能理解,一个中年人对着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标不带脏字的下流话侮辱对方父母,这有什么好洋洋得意的。他陶醉于叫好声,有时还主动挑拨引战,豪不自重,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这样很低级。

也许这样红了出了满足感还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也许真有人一辈子能从吵架,被关注中得到巨大满足感。

但世界上明明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可以做。

比如黑知乎。

顺手记一个,夫雅巴卡系列的第九本,《冰孩子》。曾经被第三本《石人》吓失忆了,到这本却想,总算有个比较刺激的案件了。这也是五六年来的一个进步吧。

这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马场学习骑马的女孩维多利亚,失踪了几天之后忽然出现在马路上,眼睛舌头和耳朵被破坏,被过路的汽车撞死。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女孩失踪。

Patrick调查这一案件的同时,Erica也在为新书取材,采访对象是一个多年前杀夫的女犯人莱拉,莱拉的罪行,除了杀夫还有虐童,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正常养育,女儿却像狗一样锁在地下室的铁链上。多年来除了承认杀夫之外,她一直不肯说别的,却忽然愿意接受Erica的探访。

警察发现维多利亚和教授她骑马的驯马师玛塔的丈夫可能有暧昧关系。这位丈夫叫尤纳斯,是本地人,和驯马师玛塔非常恩爱,两个人有一个女儿。尤纳斯的爸爸是个家暴者,现在瘫痪,被妻子照顾,妻子因而渐渐掌握了一些主动权。

Erica调查出,杀夫事件之后,莱拉的儿子被祖母收养,女孩却被另一家领养。几年之后,女儿和同样被收养的另一个女孩子游泳时消失,被判断为溺水,不久祖母也被人杀害,男孩从此失踪。莱拉还有个姐姐在西班牙,从来不与她联系。经过几次接触,Erica终于意识到,莱拉来电要求会面的日子,正是维多利亚失踪案第一次被报道的那天。于是两个案件联系起来。

警方也有新进展,三十年前曾经有一个案件,被害者所受的残虐,和维多利亚一模一样。而马场另一个女学生的爸爸失踪并被杀,此人生前一直在敲诈,警方认为他察觉了尤纳斯和维多利亚的关系而进行勒索,但维多利亚的妈妈指出维多利亚是同性恋,不可能爱上尤纳斯。

这时玛塔和女儿忽然失踪。尤纳斯在家中发现了麻醉药物,有所领悟,带着自己的妈妈,找到了妻子和女儿被关押的地点。原来他的妈妈因为警方调查尤纳斯,为了保护他,把他妻子和女儿麻醉之后监禁起来。被发现之后,她说出玛塔被尤纳斯德爸爸强暴后生下女儿的秘密。尤纳斯震惊之余,决定还是选择玛塔。

Erica终于得到了莱拉的证言,虐待家人的不是莱拉的丈夫,而是她的女儿,这个女孩暴虐发作会伤害所有的家人,莱拉的丈夫作为外国人,没有向外求助,把女儿锁在家中,最终却被其杀死。莱拉出于母性为女儿顶罪。得到女儿的死讯后,莱拉并不相信,知道祖母是女儿杀死的,而且她还要杀死儿子,所以拜托姐姐收养儿子,偷偷带到西班牙,两人断绝一切联系。但每次失踪案出现时,莱拉都会收到印有西班牙风景的明信片,显然是女儿在示威。

警方搜查了尤纳斯的马场和住处,发现了大量的录像,都是残虐杀害女性的记录,最早的凶手是尤纳斯的爸爸,拍摄者是当时尚未成年的尤纳斯。警察去搜查尤纳斯爸爸的住处,他已经被残杀。

Erica怀疑玛塔可能莱拉的旧屋子里,她在那里发现了尤纳斯的妈妈和女儿,救出尤纳斯的妈妈之后,她忽然攻击Erica。Patrick和其他警察赶到,救了Erica,逮捕了尤纳斯的妈妈。

玛塔和尤纳斯一起逃走。她其实是和莱拉的女儿一起被收养的女孩,变态程度更有过之,两个女孩一拍即合,玛塔从莱拉女儿的讲述中,开始憎恨莱拉一家人。莱拉的女儿不小心溺死之后,玛塔伪造了自己的死亡,把自己带入莱拉的女儿活了下去。她回到夫雅巴卡,被尤纳斯的爸爸绑架,遇见尤纳斯,因为二人都是变态,再次一拍即合,结为灵魂伴侣,并且继承了尤纳斯爸爸的杀人事业。

维多利亚长得很像莱拉的女儿,玛塔对其动情,被尤纳斯发现,为了表明心迹,两人绑架了维多利亚加以残虐,却因为疏忽让其逃走。

最终只有尤纳斯的妈妈被抓住了。

尘埃落定,莱拉燃起可以和儿子重逢的希望时,收到了印有西班牙风景的明信片。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开始还觉得太好猜了,明显是女孩有问题吗,既然有两个女孩失踪,一个代替另一个也是明摆着的。

但真没想到尤纳斯一家也都是变态。一个变态走到哪儿都能遇见其他变态。

在夫雅巴卡就不奇怪吧。在GR上有人评论,小镇背景的侦探小说会遇见瓶颈,一个小镇能容纳多少罪恶。感觉夫雅巴卡这个地方,小孩子都快死绝了,所以主角们才会那么卖力的生。而且每次几乎都是很久的过去,不久的过去,现在三线并行,每个时期都有不正常的人,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所以在这个地方,一个变态遇见另一个变态在遇见一家子变态也不怎么奇怪吧。

这种故事能200字讲清楚吗?

女孩A从小就是变态,杀死了爸爸,让妈妈去顶罪,在收养人家和更变态的另一个女孩B相爱,不久A淹死,B带入A活下去,不慎被连环杀手C绑架,因为认识了杀手的儿子D,两人相爱,并成为变态伴侣。小说描写了这一案件的破获过程,并穿插了警察的家庭生活。

好像还不到200字,跟个封底似的。

也不知道真正的概括该是什么样的。

版权所有 © 2024 Roof of the Winespring Brothers

主题设计 Anders Noren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