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片

外国片

周末

《爱尔兰人》,本来不太想看,因为实在太长,用晚上一个小时多点的玩乐时间看,几天下来都得变成电视剧了。而且我怀疑自己现在没那么爱看电影,不能坚持三个多小时。

结果礼拜六下午就看完了,发觉自己还是喜欢看电影的。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那么多人,谁是谁经常也是晕晕乎乎的,可能得再来三个半小时才能完全弄明白,但这并不急切却暗含张力的叙事手法,一些镜头里的小调皮,看似缓慢却暗暗配合着主角心情的结尾,不知不觉地还是吸引着我。和《好家伙》比较什么的我也说不清楚,要让我从有理有据地讲那儿好,那还需要再仔细看看,但笼统地说,看完之后,我确实理解了,马丁·斯科塞斯前一阵子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的电影了。

但是我觉得他多少还是堆错了对象,我觉着现在商业电影不思进取的罪魁祸首是迪士尼。

一直不知道小女孩喜欢爱莎,是爱她独立且有强大的力量,还是因为她的裙子好看。后来是迪士尼自己通过第二集给出了答案。

假如宣传种族歧视,军国主义能赚大钱,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拍吧,也许还会拍得更愉快,因为内在气质更符合。

这个公司真是坏到根子里了,所以才能拍出《大梦想家》,把资本对作者的碾压不太粉饰地当成梦想的实现和对作者的救赎来表现。斯科塞斯把矛头指向漫威,实际上妇联宇宙还是为超级英雄电影带来了很多新意的,而抹杀这些新意和趣味的的,就是迪士尼。

可不就是主题乐园吗,迪士尼就是做这个的呀。他就是要把一切属于电影的变成主题乐园。艺术就不要说了,情怀,谁相信有呢,算计倒是看得一清二楚的。更恶心的是,满口孩子孩子的,把利益,剥削等等一切恶心的东西都埋在虚假的温情之下,那些员工怕破坏孩子梦想连晕倒都不敢的故事,背后的公司是多么冷酷狰狞啊。

也看了《婚姻故事》,完全是因为亚当司机看的。美国知识分子婚姻内外矛盾题材的电影我一直都觉得就那么回事儿,也没什么共鸣,虽然这种电影往往很能体现时代思潮,对时代思潮一样没什么兴趣。电影本身似乎有个暗潮到迸发的过程,可还有个劳拉邓恩,演员本身我倒是蛮喜欢,角色就真是又吵又夸张。

斯嘉丽约翰逊大概算是发育得最好的童星了吧,我觉得她在镜头前很好看,只是女演员的演技我完全不会辨别,所以只是觉得很好看。对亚当司机其实我也不太能判断,只知道他是特别容易让我有好感的那类演员,否则也不会那么深仇大恨地认识,现在却非常喜欢了,他那个脸做各种表情,我都非常容易被触动。电影中的表现很能打动我,唱歌从半开玩笑到动感情的那一瞬间,心给挖了一下似的,这也就我对演员得所有期待了。

EDGE

有时候就像我是不是心态也没那么年轻了,最近觉着好看的东西都挺复古的。

侦探题材的小说和电影,能不能猜到凶手和作品的水平是没什么关系的,否则就没有能看的了。实际上作品越是“本格”,越应该可以猜到凶手,因为这样的作品会公平第把所有线索呈现出来。也就是因为公平的侦探小说越来越难写了,才会有从诡叙到是鸟干的等等各种高级的或者劣质的干扰因素。

所以说能一丝不苟地交代线索的《利刃出鞘》真是很难得。

更难得的是它并不很忌讳被猜到凶手。无论从经验,演员表还是推理想出凶手,都不太会影响到观看电影的感受,因为电影的节奏感很好,并不是一个谜题憋到最后,中间各种故弄玄虚,而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印证。这个过程中有趣而且有意义的细节,让电影一点也不枯燥。

而且这一切能以电影的形式,用电影的语言表达出来,看着是老派传统,其实做到这样工整而好玩是挺需要功夫和技巧的吧。

虽然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映射,可是坏人为钱杀人,好人行善获救这些很老土的情节,比起酒鬼独立女性,苦大仇深凶手等等倒显得异常清新了。

导演本身应该是喜欢看侦探小说的吧,他以前拍过的电影,风格最好的就是《追凶》,虽然问题不少,可是比他后来的电影诚挚得多。把《星战》拍成那个样子之后,现在算是回来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上回看《终结者》的时候,觉得,如果要拉丁两河,不如让露娜来演Mat,这回也有这种感觉,让这姑娘来演Eg,不是比现在那个好多了。当然是不可能的,露娜或者阿玛斯,虽然不是大演员,也只是在大电影里不算大演员,根本不是亚马逊随便拍的电视剧能大量请来的人物啊。能有个裴淳华都挺意外的了。

REV

几乎包场看的终结者,虽说是工作日,也上映了一阵子了,也还是有点感慨,这可是以前最抢手的录像带啊。

我觉得卡梅隆一直都是很尊重和崇敬女性的,异型2里有端着大枪的豪爽女子,莎拉康纳本身也是强悍不屈的女人。所以是否一定要用全女班来表达女性主义的立场,是否需要剥除女性作为母亲的一面。让这个女孩子也生救世主固然太可笑了,但影片看起来不紧紧是为了避免这种可笑,而是对莎拉当年作用的反思或反对,我觉得还是有点刻意。

而后启示录时代的强悍女性设定,我也仍然是觉得不够合理的,还好电影里用人体改造弥补了一下。

很希望终结者能结束于T2,故事在那个时候已说完了,而且达到这个高度,后面的续集无法超越,就容易趋向保守。而这些年的重拍片,续集也都是非常保守的,不保守也就不会抱着旧的东西不放了。

但观感到还不错,毕竟是一套成熟的系统了,而且本世纪外国片的动作水平比上世纪提高非常多,90年代末香港电影人去好莱坞,自己和香港电影本身不一定获得多少益处,但对西片的动作思路可能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吧,再加上西方电影人本身的技术和科技…

州长老了之后样子越来越随和,我现在看到年轻的他还会反应一下,原来以前他长得这么凶啊,难怪那时的电影都被加上魔鬼二字。而琳达汉密尔顿,以前觉得她像个老太太,现在真是个老太太了还挺帅。这个电影里的主要演员我都不是第一次见,可完全不记得麦肯齐戴维斯以前是什么样子了。她的角色好是好,可近年这种角色太多了,有时候也会想,这肌肉是不是另一种物化。女主角是《候鸟》里披着纱巾跳舞的女孩子,没有了舞蹈,也没有了深刻的印象。想塑造的是小小身躯隐藏巨大能量的女性,可表现巨大能量哪儿那么容易。角色的构造不够充足,缺乏细节,结果就是只一些表面的设定,演员太年轻,很难用自身的魅力去补充和提高。

见到少年康纳吃了一惊,在续集里他一直不算个多招人喜欢的人吧,要是成年的死了就死了,可杀死的却是那个可爱的少年,也许是成年的康纳太不好了,编剧觉得长成那样还不如死掉吧。

我跑到电影院包场,还是因为想看Rev-9。几年前看了个莫名其妙的小成本电影叫《边境惊魂》,认识了加布瑞露娜(电影里还有和小克利夫顿,虽然烂却非常符合我的拉美爱好),后来还专门找了一下他的片子,甚至看了最讨厌的朱利安摩尔和艾伦佩吉演的《被拒人生》。发现反派终结者是他一下就有兴趣了。这一代终结者不愧是现在这个社交功能显著的网络养育出来的,很会和人类打交道,露娜有着好看的眼睛和纯真的笑容,演这部分的时候非常可爱,而无血无泪的杀手部分也很酷。他表情控制的不错,在电影里比剧照上好看很多。(前两天还想一定要两河拉丁化,他来演比现在那个演员要好不少吧,至少眼睛和笑容迷人这条能占上,唉…)可惜没有针对Rev-9的能力设计更好的战斗,本来内骨骼的力量,和流体外层的灵活,T800和1000的特点都具备了,还能分身,简直是无敌,而电影里剧情杀的时间比发挥优势的时间多,总是直冲过去被打散这么个过程。还好这个终结者似乎特别喜欢露娜的外形,总是执着地要变成他这个样子,我喜欢演员,就很高兴。

虽然电影不怎么成功,有机会和州长打架,演员自己也会有些满足吧。

也多亏了卡梅隆对科技的看法有老派的一面,还是派实体回来,我觉着都现在了,未来的网络隔空发射个信号到智能设备上把主角电死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Way

可能因为小时候看的战争片多数是这样的吧,还挺喜欢《中途岛》这样的电影。也知道这不是有新意有想法的电影,就是稳稳当当地讲了个过程,不要说现在,就是在过去,也不能和《最长的一日》到《坦克大决战》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战争片比,不过 这些年经历了那么多斯皮尔伯格式的煽情反战,能看到这么个上世纪风格的战争片,只讲打仗,战役结束之后对各个主角稍微交代一下不多废话立刻结束的片子,也是很欣慰了。

还有个原因就是,一般我们大PW参演这类片子,都是很小的官僚角色,我也没敢期待太多,而实际上则是大男二,硬要说是双主角之一也不是不行,所以我当然是非常满意。

但这也说明,电影不是特别大吧。

以前在《编码宝典》里看过军队乐团的成员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去做解码工作的情节,还以为是作家为了曾家荒诞感的艺术加工,电影里也有同样的情节,看起来真有这么回事。《编码宝典》这个书,我也是放弃了好久了,很多情节都不记得,角色都混在一起,就这段还能想起来,因为很有意思。

飞机翻滚俯冲的镜头虽然重复度挺大,至少看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也会为角色的命运担心,不像《敦刻尔克》那会儿全程冷漠脸,很清楚故事是假的,任务也是假的,都是诺兰大少爷的化身。飞机降落的前后呼应非常明显直白,效果却也还不错,谁都知道必然会这样拍,而这样拍了,确实有点作用。电影里这样的设置非常多,没那么好,看起来去还舒服,就是这么个水平。

至于对日本的尊敬,我倒是另有看法,觉得这不是对一个过去的对手的尊敬,而是对现在的盟友的尊敬。因为对于现在的对手,在电影里从来都看不到同样的尊重和理解。

有关于中国的本来表现是应该的,可事实上却给人资本说话的感觉,表现的也不怎么好。

最后从PW那一身肉上看,《海王2》他可能还会演。

复习1

现在回想2008年,觉得还挺遥远的,那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年轻了,现在很希望能像那时一样年轻—也就是说这十年我一直在为自己的不年轻发愁然后越来越老了。

记得《钢铁侠1》当初有非常好的口碑,轻快爽利的节奏令人耳目一新,不过那时候大概没几个人知道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吧。我去看电影之前还查了维基百科,看到了原始钢铁侠的样子还觉得好蠢,而实际上第一部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钢铁盔甲设计制作和穿着是体现的科技的美感。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后两部的原因吧。

特伦斯霍华德真好看啊,如果他可以一直演战争机器,角色可能会更抢眼,与托尼的关系也会不太一样。特伦斯霍华德长得比较可爱,像是表面很正经,心里很想胡闹的,和铁人实际臭味相投的朋友,钱德尔看起来就真的比较正经(虽然他也演过调皮的角色)。

即使不粉铁人,感触还是很多,有些台词不是为了现在而写,现在看却好像别有意义。在山洞里他对医生说,你救了我的命,医生回答,那你可别给浪费了啊,看到这里就会想,他是没有浪费啊。

记不清《无敌浩克》算不算。在这一宇宙里,这回重看发觉还是算的。篇头有很多神盾局,史塔克家的闪回,片尾铁人还亲自出场,以前是看过的,却完全不记得有这些。

主要还是因为演员,想象了一下如果一直是诺顿眼绿巨人,我大概会不喜欢这个角色了吧,即使漫威后期对角色的处理很糟糕,马克鲁法洛还是可爱的。

我也是粉过诺顿的,06年前他的电影基本上都找来看过,现在很不喜欢他。转折点是什么不太记得,可能是因为他为Courtney Love写的信吧,可也不太记得为什么写那封信以及写了什么了,隐约记得的就是对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做派的反感。

也就是这个做派让我觉得他不太适合演绿巨人,太不像个科学家了。而且他虽然体型瘦弱,但为人强势自负,在电影中的弱气是表演的结果,在表演疏忽,或者角色比较坚决的时候,常会露馅。电影里要求蓝先生给她治疗的时候,咄咄逼人,非常凶。

相比鲁法洛的温和儒雅,腼腆单纯,就可爱多了,也更能迎合这些年的审美吧。前阵子看他年轻时候演的片子,角色本身是个很糟糕的人,可是别人总能宽恕他,并且继续爱护他,鲁法洛那个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的无辜气质,配上年轻的形象,简直不能再贴切。也难怪漫威会给他分配剧透的任务。

说回诺顿,被认为有才华的演员是不是很容易自视过高并且不求进取,他这些年演的片子没几部能看的,《鸟人》几乎不能忍受。而且我不是太支持主演自己改剧本,对编剧,还有其他演员不尊重。不知道《无敌浩克》他改了什么,也看不出角色有什么个人成长。

蒂姆罗斯的角色也缺乏挖掘,大约就证明了,只有肌肉并不能成为美国队长吧。

Begin

再次确认了两件事:系列的主角是铁人;我非常非常喜欢队长。

经济,情怀,与故事之间的平衡,或者倾斜是有些影响质量的。

记得以前看零食行人的《迷宫馆》简介,四个推理作家根据同一座迷宫,各自创作小说,我以为作品里会有四个推理小说,与真实世界里的的杀人事件环环相套,兴奋得不得了,以为这一定会是最厉害的推理小说了。而实际上这只是一本特别好猜的传统新本格,作家啥也没写出来就会被杀,好生失望。

而对主线情节,多少会有点这样的感觉。一年里一直听见如何杀死灭霸的讨论,而电影一上来就表示,灭霸的死不是什么关键,而接下来,多重时空穿越!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而且我相信编导是有这个能力的,罗素兄弟毕竟拍过废柴联盟,漫威旗下的编剧组,我觉得也能驾驭的了复杂的线索。

可最后还是走的情怀,当然这一套我也吃,会想起妇联1上映时那惊讶的感觉,想起星爵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讨厌这种长相,发觉他也挺好看的时候他又胖回去了,想自己是为了奥丁才看的雷神…那些过去即是他们的,也是自己的,难免会有一番感慨。

也还是会有一层意识,可以拍得更好一些的。

当前未来不受干扰掐断了很多可能性,仍然可以去想象,分支是从何时开始的,穿越之后他们是在主线上还是分枝上?洛基拿走方块之后,我是挺希望两个过去能联动一下的,雷神回到阿斯加德,发现这里还多了个方块那该多好玩。

整个片子这个趋势都是存在的,情怀第一,压制了趣味。其实趣味性足够的话是不会影响情怀的,只是对十年的终结来说,可能太冒险了。

也觉得这十年角色出的是太多了些,电影自己都要吐槽一下。因为人太多,所以最后也没有足够时间去表现,我还回忆了一下星爵这是不是第一次回地球,也没说什么就过去了。

不太明白为什么还会有铁人的粉骂罗素兄弟,我对铁人相对无感,看到结尾简直有些嫉妒,果然他才是主角啊……

而对于队长,就是百感交集了。队长的塑造并不像铁人一样直白,他有什么困境,怎么克服,体现了他是怎样一个人之类的,反而经常向他本人一样闷骚,经常是让佩吉在内战中去世一类的表达。这就让我更容易去心疼队长了吧。

我觉得他在内战中的选择没错,而他却要自我审视,承受自责。灾后五年,他做的事情看起来不起眼,却是最直接面对着别人的和自己的巨大痛苦,这可能比面对灭霸的虽万千人吾往矣更为难得吧,真是队长会去做的事,站在最艰险困难的地方,毫不逃避。

所以对于结局,一面会想,队长会不会这样做,一面又会想,难道队长这么好的人,不该有这么点幸福吗?而且他并不是躲起来追求自己的一点小幸福而已,电影里很明确地说,一个人不能回到自己的过去,而他从那个分支里是带着盾过来的(我觉得他之所以没有回到穿越的机器上,是因为他在那个分支上又使用了一次皮姆粒子,把那个分支做起点回到主分支),所以他仍然是作为美国队长渡过了战斗的一生吧。

其实电影里也早有提示,三个人里,另外两个都在过去解开了心结,只有他得到了个咫尺天涯。

这样想想,还是觉得挺欣慰的。从内战起每次进电影院都在担心这次队长会死,他能幸福的活下去真是太好了。

但还是好舍不得队长啊,即使很清楚地知道克里斯埃文斯不是美国队长,也不是我喜欢的一类演员,都有刷他一解相思的冲动。

这样结束也好吧,否则一直让罗素兄弟拍下去我总觉着我一周的未来会决定于一场彩弹。

前后

玩过《大逆转》系列才注意到,《逆转1》是2001年发布的,逆转系列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可能因为系列一直在出,也一直在新平台上有复刻的缘故,还老觉着不是很古老,仔细回忆一下,这个系列不好玩都已经很久了。

所以《大逆转》真是一个惊喜。

一开始也是觉得不好玩的,第一个案件庭审非常冗长,亚双义一脸大日本帝国,还不会说相声,死者是我不希望的人,满庭的友邦惊诧。(但回头看却觉得好玩,充满了文化冲击的一章,而庭上其实只有亚内不会英文,也是太欺负人了。)不是很专心地玩着还想,逆转系列也就这样了吧,既是为了为了凌空一指也不是很值得,催眠还挺好的,想睡觉的时候就玩玩吧。

到第二章忽然就有些改观了,虽然福尔摩斯一出场也是不满意的,毕竟华生已经那样了嘛,也实践着边玩边睡,迷蒙之间忽然看见成步堂在转…立刻醒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继续玩下去,确实在转…

忽然好像有点好玩了。

慢慢玩下去,不知不觉,所有的角色都变得亲切起来,即使是出场时觉得会很讨厌的家伙,就像玩逆转123时一样,被角色的小动作,小吐槽,润物细无声地侵入了内心。

才意识到,这回真是巧舟的逆转啊。

即使好多人觉得第一部儿戏,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的轻巧可爱的,而且在中期就出现了梅昆达尔的案件,并且在最后案件中做出回应,也不算多儿戏了。而且第一部为第二部做出了非常奇妙的铺垫,由于埋伏打得好,多数角色在第二部中展现出的另一面,即惊人,又水到渠成。

而且女性的塑造真是好啊,想想后三部中那些怎么都喜欢不起来的姑娘们,装腔作势的希月,完全没有印象只记得她取代真霄激起的愤怒的成步堂的干女儿…即使不用她们对比,寿沙都也是多么可爱的女性啊,坚定,温柔,内心强大,还会说相声,她的配乐名为《绽放于新世界的花》,真是最好的写照了。

音乐也特别好听,应该是所有逆转里最棒的了。我那么不喜欢亚双义,他的主题也能听得热血沸腾的。后来在网上找了原声,边听边想起游戏中的场景,动不动一泡眼泪。

挺想再刷一遍看看细节的,逆转123在3ds上也有合集,什么时候还是想再玩一遍的。人物塑造,气氛烘托什么的,实在是迷人,如果再刷都是玩第四遍了,几乎是文字类的游戏能让人一刷再刷,也是非常厉害了。

还看了著名的《索龙三部曲 》。

一直听说过这个,电子书在手里都有十多年了,可是嫌坑深一直没下决心跳,拖着拖着,坑被迪斯尼变AU了。现在竟然出了中文版。

还真是好看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九十年代写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和老三部的气质一脉相承,人物可爱极了。看电影的后传,卢克因为开罗人有可能堕入黑暗就起了杀心,对着熟睡的他拔出光剑,韩在儿子堕落后离家出走,放弃责任,留下莱娅一个人苦撑大局,即使是原来的演员扮演的,我也无法承认这是从新希望一路下来的卢克与韩。

而在索龙系列中,卢克充满了慈悲之心,对皇帝亲自培养的绝地仍能够信任和照顾,即使是疯狂的克隆体,也是到最后都不愿意放弃把他引向光明的希望。韩深爱莱娅,渴望保护她,但同时又完全理解她的理想,不会因为自己的担心而阻挠她。三个人即使相隔几个星系,因为心意相通,仿佛仍然是在一起的,美好极了。

新角色也特别好,索龙才能惊人,但并不因此而削弱他反派的特性,卡尔德好像更加成熟的韩,玛拉杰德更是相当出色的女主角。

计谋的对抗,走私者的江湖,都写得非常有意思。

看完了之后觉得自己又变成星战粉了,甚至不再讨厌原力。

这么一想迪士尼还是毁了星战吧。

但不管迪士尼的规划是什么,但我相信这才是角色们的未来,这是我自己就能决定的。

麦当劳

最近看电影一看必睡,想不到《金色大门》这个欧洲片倒能一直很清醒地看完。一直对法国片,法语和法国人特别反感,也延伸到所有其他欧洲片,其实意大利语没那么难听,硬邦邦第像在讲数,而且撒娇的尾音还挺可爱,而且意大利的风格好像也不向法国那么装模作样高高在上,自我爱怜,而是比较有烟火气,而且很二似的,所以并不像法国片那么讨厌,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看这个电影前后的认知过程。

看短评,好多人好像根本没弄懂电影结尾是怎么回事,以为弟弟是可以说话,而一直不肯说,最后为避免离开美国才开的口,而实际上是,会法术的奶奶把自己的说话的能力给弟弟了,她本来就不想留在美国,想回意大利陪伴死去的孩子们,而希望儿子一家能在一起。这个情节是一直有铺垫的,在一开始,奶奶就从村里的姑娘肚子里扯出一条蛇来,在那个时候会怀疑,奶奶是个江湖骗子还是什么,但接下来的情节都显示了,奶奶不是片子,而是有尊严的人,因此这个法术在电影中是事实,而非一个骗局(尽管法术本身可以说是某种情绪,反应的具体化)。而在结尾,弟弟曾经捧着奶奶的脸摇头表示拒绝,奶奶后来一直没有再说话,她的想法也是弟弟向大家转达的,是怎么回事就很明显了。

就是这么明显的情节,居然好多人看不到,我就觉得可能是看电影习惯的问题吧。我一直是情节向,所以对导演在情节上的设置比较容易注意到,也会习惯去收集电影中释放出的信息。而有些人,可能会更注意镜头和画面(我就不会太注意,镜头好不好,那里用了很高级的技术,都要看好几遍或者别人提醒才能注意到)。当然还有些人更注意自己的表达,会下意识的把电影的情节,往适合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向去理解。

而对这个电影,我也有理解错的地方。他们到了美国之后我以为是政治寓言,影射种族主义,独裁专制什么的,后来搜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部分是写实的。

尽管知道美国停止种族隔离都没有多少年,到现在对亚裔特别是中国人的歧视仍然大行其道,可这些是意大利人啊,都是高加索人,也会受歧视般的对待吗,他们不该像《布鲁克林》里的罗南一样一下就过来了吗。因为我对艾利斯岛的历史一无所知,所有的认知都来自其他电影,就误以为过境这段是类似反乌托邦幻想,往衣服上画叉叉,很侮辱人的考试,都是在影射,是导演在玩政治寓言,不知道其实是根据史实写出的情节。

还有语言和形象的隔阂。老是特别保守地只看英语片,就是觉得完全依靠字幕很不安全,这个电影里男主角有两个儿子,一个十七八的大儿子,一个十三四的小儿子,我看的时候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看豆瓣上的简介,说电影的主角是一个母亲,两兄弟和其中一个兄弟的儿子。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男主角一开始扮相特别老,一看就是两个年轻角色的爸爸,可后来剃了胡子,看起来也就三十几,说他是大点孩子的哥哥也没错。意大利语一句不懂,也可能是我会错意了。可后来又一想,里面是确实有大孩子说主角是他爸爸,并且提到死去妈妈的情节的,还是豆瓣写错了。还是因为语言不通加上主角扮相落差太大才会造成这样的混乱。

觉得这里该总结一下但不知道说什么好,其实我真正很喜欢看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演员,特别是那个弟弟长得真是好看。

cos

17年的时候打算不给这个地方续钱(似乎每年都会打算一两次),把内容备份到Lofter上,从那个时候到今年十二月前,Lofter上的#PatrickWilson基本就是我。这两天再看,已经找不着我了…

就发现自己真是擅长找东西啊。

这阵子看到别人发的视频截的图什么的,除了刚出的访谈,就没有我没见过的。相反我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看起来好多人都没见过。

看得我都有点着急,别光知道听《歌剧院幽灵》啊,那个才唱了几句,Bright Lights Big City才有存在感,而且唱的好性感哦。电影的话,要不要观赏一下《战斧骨》呢,嘿嘿嘿。

把资源藏在在豆瓣上,如果有和我一样的发掘机,会是个惊喜吧(但是其实不会有像我这么无聊的人啊)

其实别人的喜欢方式,在我看来经常都挺吓人的,这阵子就受了不小惊吓,怎么都爱得这么物欲横流的,其实前几天在小死那里也吓着了,完全无法想象那样方式的喜欢,也不太能理解。

但毕竟这是自己高兴的事吧,无论用镜来爱,收藏癖,YY,还是替对方规划一堆,比起韩国式的嫖明星,怎么也正常多了。

版权所有 © 2024 Roof of the Winespring Brothers

主题设计 Anders Noren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