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

对雀斑的兴趣,完全在于他可以演Rand,没想到他不久之后竟得了奥斯卡,一向黑谁谁得奖,这次很难得,虽然我对他的表演其实没什么感觉,就看上他的脸了。

看预告片不是很喜欢,借着LGBT春风出现的片子,感觉都不是太好,拍得越唯美忧郁,越别扭,宁可看金凯瑞,罗宾威廉斯演基佬。

真的看起来,比预告片的时候略好些,预告片里雀斑扮女人装模作样,电影里这类表现美丽的镜头占的时间并不算多,卖噱头的感觉不算太过强烈。可也不是什么好电影。

讨好LGBT还是个很大的问题,过于美化,过于同情,以至于偏袒。电影也没有明确讨论,主角是跨性别者还是多重人格,从对话里看似乎是多重人格,处理方式却是按照性别倒错,男性人格硬生生就给处理掉了,角色原型好像真是这种情况,可全片的调子,对这误诊采取特别支持同情的态度,就真有些无原则的谄媚了。

我也说不出哪里明显拍得不好,只是觉得这样写故事明显拍不好,因为事情本身是荒谬的,却要改编的一本正经,保持所谓的政治正确,小心翼翼修饰着男女主角,生怕把他们拍成变态,这样的电影不会有生气,甚至不敢有动感,只能是死气沉沉的明信片组合。

雀斑的演技也看着不是很舒服(他男人的时候还少好些,也许是可以套上Rand),那个憋屈的笑容,让人浑身难受,眼神也怪异,一直没弄清他想要变成一个怎样的女人。无论是性别倒错还是多重人格,变出来那个人都该是有性格的,可雀斑演出来的,只是在扮女人而已。觉得他不太有想象力。

女主角明显更好些,这样的角色,远比需要很多外在表现的角色更容易有效果,可是很多人,都不这么想,他们是专业的演员,所以可能还是我自己口味的原因,未必真有好坏。

Alamo

阿拉莫的故事很久前就约略听过,前几年关注过一个叫南桥的人,他去要塞遗址参观,回来写Blog介绍,似乎Grr做的短篇集《战士》里也提到过,总之是经常能碰到这个地名,真正有兴趣还是因为大卫·盖梅尔。

盖梅尔一开始被阿拉莫的故事所激荡,后来发现,这个故事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英勇悲壮,而是一连串错误的悲剧结果,被后人添枝加叶凑出来的,失望之余,他就写了《传奇》,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阿拉莫精神。在之后的作品中,围城的情节一再出现,直到在写特洛伊三部曲时去世。

阿拉莫有三位重要的英雄:Crockett,Bowie和Travis。

其中Crockett最为有名,是一个传奇的开拓者,小时候在动画片里见过一个头戴浣熊皮帽子,身穿土著服装,拿着猎枪的形象,那就是他。

Bowie是一个有名的斗士,有一次打架,对方把剑刺入他的身体,他趁对方拔剑的当口用随身的大刀将其捅死,接着又中了一枪一刀,但还是活了下来,后来他那把刀就被称为Bowie刀。这个人投机倒把贩过奴隶,寻找过传说的矿藏,参加过很多战斗,也算是一个传奇人物。

Travis不是成名的人物,他在来到得克萨斯之前,可以说是个年轻的卢瑟。在家乡欠了很多钱,丢下怀孕的老婆和儿子跑到得克萨斯寻找新的机会。

一个传奇的英雄,一个著名的战士,一个期待重新开始的年轻人,如果这是小说,我大概会说,配置太标准了吧,也难怪盖梅尔会喜欢。

但实际的故事可能就没有小说那么标准了。

一开始曾经向墨西哥求和,求和的过程因为Bowie和Travis两位指挥官的矛盾而非常混乱,结果墨西哥只接受无条件投降,只能守下去。

而阿拉莫并不是一个非死守不可的地方,Bowie被派到这里,就是为了带走要大炮,并且摧毁阿拉莫,因为牲口不够,他和当时阿拉莫的长官又都不愿意毁掉要塞才作罢。二百多人对二千人能够守十三天,不是苦战坚守,而是墨西哥人想围城打援,最后进攻一发动,要塞马上就陷落了。

Bowie和Travis送出信使求援,得不到回应,而从军事上说,不来救援是正确的,阿拉莫注定是弃子。

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事迹,Bowie虽是著名的能打,在关键时刻却生了病,本来利用自己的人望从Travis那里夺得了指挥权,不久却倒下了。城破时他还在病床上,甚至还有说法,他还没断气的时候,就被扔到火葬堆里。

Travis本来就觉得兵少装备差不想来,来了之后长官因为家事离开,暂时留他指挥,Bowie和大家都不服,抢走了了一大半指挥权。Bowie生病后他作为指挥官,只是带领大家去死而已,而且在战斗一开始他就中枪死去了。

Crockett的结局有很多争议,有人愿意相信他奋战而死,尸体旁倒着十几个敌人,也有人说城破之后有几个守军被俘投降,最终还是被处决,其中就有Crockett。

屠杀之后,和当初没有救援一样,出于军事(当然还有政治)上的目的,喊出了牢记阿拉莫的口号,无法带来救兵的求救信也变成了鼓舞士气的名篇,悲剧于是成为了悲壮的史诗。也难怪盖梅尔会失望。

现实这位作者,太情绪化了,还喜欢烂尾。

Alamo的电影是去年开始看盖梅尔就想看的,由于拖延症一直放着,现在刷PW,发现片单里竟有这个,很是惊喜。

质量和预期差不多,故事讲得还比较节制,没有太多的刻意的英雄主义,浪漫的部分都给了Crocket,他的确也是最适合浪漫主义的角色。

问题是,导演的水平平庸,我有些怀疑他编剧比导演水平好一些,因为能感觉到故事的推进想表现出一些抒情性,对英雄主义的节制也该是编剧的功劳,但操作出来没有达到目的,显得节奏很慢,而且失去了结局一点点逼近的紧张感,镜头表达都做得不够好,更不要说抒发感情了。

PW自然是演Travis。这好像是他第一部公映的电影,找他来演的原因,估计是他和Travis发际线很相似。我对真实人物的印象,是个好高骛远,略浮夸的青年,在求救信中喊“不胜利,毋宁死”真是有些夸张(也许那个时候的人都是这样)。而电影中的角色,为了和Bowie的粗旷做对比,比较沉静矜持,像个有钱人家的少爷。电影对三位英雄的性格塑造都很小心,以不太夸张的方式表现他们的好处。虽然不算多丰满,捡炮弹和射击帮助Crockett两场戏,确实让角色显得可敬,可能比真实人物讨喜得多。PW年轻的时候,带了些禁欲的气质(现在似乎没有了),叫人很想调戏一下,所以被Bowie欺负的情节也挺有意思的。

演Crockett是松顿,他和PW在Fargo里也算隔空对峙过一次。

Carol

LGBT看个够。

对这部电影的期望比较大,凯特和鲁尼都是印象不错的演员,我很愿意看她们在一起。

但竟然不怎么好看,不喜欢这个故事。

也是一样的问题,沾上LGBT就什么都是对的。

好的爱情是怎样的?我认为是相互欣赏爱慕,平等,尊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性别,性格,阶层等等带来的问题才可能被面对和解决。

所以我不觉得电影里的,是好的爱情。

Therese在和男性(其实是同一阶层)在一起的时候更加独立,有尊严,而和Carol相处的时候,却因为对方的地位和自己的崇拜爱慕而完全的被动。Carol对她,几乎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当爱情和自己的事情矛盾的时候,不告而别,找前女友收尾。她没有面对面讲清楚的勇气,对女朋友也没有可以一起面对问题的信任。Carol的社会地位,学识,经验都比Therese高很多,因此她成为关系中的主导和决定者,虽然两个人都是女性,虽然决定这种关系的不是性别,但这其实是一种男权的习惯性思维。所以我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好的同性恋电影或是女性电影。

凯特的表演也加强关系中的不平等,我知道她的气质好,慵懒和游离是很有魅力,不奇怪Therese会为之着迷,但她的表演,太明白,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隔离感,并不是不好,但在这部电影里有不合适的地方,让我觉得她对Therese的感情像一种赏玩(还好不是亵玩),甚至渐渐有了一种“有钱人真是讨厌”的怒意。对女儿也是同样,不是说要她表现什么狗血,仍然是疏离感太重,所以由抚养权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在感情上就失去说服力了。

想看大女人和小女孩的灵魂伴侣故事,还是继续刷Xena吧,要什么有什么。

×××××

一直在自己的Blog里自语,不需要讲逻辑,也不需要别人能看懂,更不需要写得好,长期放任自流之下,发现自己现在即使想,也很难有条理地讲清楚一件事情了,要形容一个事物,一种感情,更是困难,这样不好,自己也觉得难受。

试着把话写成别人能看懂的。这里没有“别人”,却正好适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