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风之子》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对沙马兰和印度小哥的厌憎还没消散,虽然印度小哥大多还是因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分裂》都下了很久,每次要看的时候,想起来是傻马兰拍的,就不想看。

看完也是一种,果然是傻马兰拍的的感觉,还是他身上的那些讨厌。

我是知道他有些镜头和剪接挺好看,但不是让人喜爱的那种好看。这个导演,总是很丧气,又不是那种卖萌示弱的丧,而是我不太开心谁也别想开心的感觉。这个片子也是同样的气质,总之是不喜欢。

对詹一美的印象很奇怪,他刚红的那会儿,《纳尼亚》的角色看书的时候就特不喜欢,看电影更不喜欢,对他自然没什么好印象。后来也不记得是为什么渐渐觉得他还行。他的表演不太能触动我,可又觉得这人挺可爱,没有黑他的欲望。

这部电影里演得不太好,表面的,外在的东西太多了,太用力于表现不同人格的肢体和表情差异,反而有感觉这些人是一个人在演很多人,有几次也没分辨出是哪个人格。最后的怪物人格最不好,可能和导演的要求也有点关系。

开始觉得剧情还好,没在掩饰多重人格上多费工夫,到底时代不同,多重人格不是什么值得珍藏的梗了。后面却也没珍藏什么梗,和多重人格一样,虐童也是电影里很普遍的一个“背后的真相”,好多侦探小说系列,在早期想打开局面的时候,就会写这个题材。一看女孩子孤僻紧张的样子,大约就能猜到。也许是不打算把这个作悬念之一,只用来和主角的童年对应,然而做的也不好,感觉不到二者的关系,男主角那边又只是展示。这样缺乏互动地下来,就觉得比较乏味了,心想如果所有角色都是詹一美或者小女孩脑中的斗争,虽然也是烂俗到家的一套,也能提提神啊。

可也就是这样了,还是那个喜欢充满了悲哀的儿童的傻马兰,那个把小安的第一句台词从咱们去骑企鹅吧变成我好痛苦的傻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