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Patrick Wilson

Alcoh-STEEL

同时结束了两本酒鬼相关的书。

因为北欧和硬汉侦探是我的兴趣方向,GR这几年一直坚持推荐Jo Nesbø。有几次动过心,一想到主角是酒鬼,立刻没了兴趣。现在有中文版,不用花太多精力便可以看。

作者的写作水平还是有的,对各式角色的细腻描写,多少会有一些动人的时刻,警察里不与主角为敌的,也有不少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有些不喜欢哈利的,也有惊鸿一瞥。像那个告发哈利的警员,被哈利质问,为什么打小报告,是不是想一辈子坐巡逻车的时候回答,你醉酒办案就是不对,我就喜欢做巡警,这就很酷。搭档死后,用哈利给她答录机打电话的方式介绍案情进展,我知道这是在煽情,也知道最后一煽必然是号码失效,但承认方式是有效的,也确实被煽到了,即使很讨厌哈利。

文本忧伤而优美的侦探小说作家,多数都不可爱。和个人口味有关系,我看硬汉侦探,是为了主角善良,帅,有幽默感,可以脆弱纠结,但不会沉溺,而是勇敢面对(啊我是在说Lou还是Mike)。而侦探小说里充斥的却总是酗酒,无休止地赏玩自己的创伤以至于借此恶劣地对待别人的所谓硬汉。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类作品往往还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仿佛这样才更真实。生活固然是充满痛苦,但不表示这些以为自己比别人更最痛苦的角色,也比别人更真实。(也许是更真实,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离宇宙的中心更近一些。)

更遗憾的是,案情写的不好。三本书每本开始都被案件吸引了,看后两本都想,这回的案子该不错了吧,每次都是看到一半,已经可以知道个大概,而哈利却仍然蒙在鼓里,同时还认为自己很聪明。纳粹那本,最后故布疑阵,但我看那里其实是搞反了。所谓疑阵,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让读者觉得这也是可能的,才能骗过去,而他这个却是个WTF,太离奇了,意外性完全来自于,这个结论是根本不合理的。等真相揭出,感觉就不是“原来如此”,而是刚才跟SB似的在折腾什么。另外两本也有类似的现象,凶手在侦查序列上明显应该更靠前的,哈利却到最后才怀疑,又一再强调他很聪明,他又真的在办案的同时酗酒,就太讨厌了。

Jo Nesbø这人总让我想起日本作家,可能因为他好几次给了性格很好的女角色屈辱的情节,也因为他的风格不像我看过的其他北欧作者一样坦率。如果还有其他的中文版,倒也会借来看看无妨,肯定是不追的了。

 

Caught Stealing是在IMDB上看到挂在PW名下,他2013年打算拍这个电影,也有导演,还有Alec Baldwin。不过这个事情后来一直就没消息了,可能是没拍成。看了一下介绍好像还挺有意思的,就找来听了。这个书出的比较早,没有Audible版本,找到的是从CD上转的。这两年都习惯了,如果没有Kindle和Audible版,就缺省认为没有电子版,忘了这两样比电子书,有声书出现的都晚。

以前也是这么想的,PW开朗和谐,健康向上的现实生活,是不是靠电影中那些纠结痛苦的角色维持平衡的,既然他是主动选择了Hank Thompson,没准还真是这样。

真是特别倒霉的人。一上来就是被人殴打过的状态,受伤后割掉了一个肾,出院后遇上无妄之灾,被坏人折磨拷问,连猫都被折磨了。因为这件事,朋友和同事也受到牵连,死了很多人。在回忆中有讲到童年,他本来是少年棒球明星,受伤断送了运动生涯,退出运动以后开飞车,又因为车祸害死了好朋友。

唉,虽说这也是个酒鬼故事,可是太惨了我都想喝一杯。

主要还是脑补了PW来演,懵比而凄惨的神情,就很难讨厌了。

而且这个角色虽然喝酒,可他到不碍着别人,本身就是酒保,卷入的事件完全不是他的错,真是坐在家里,倒霉事就找上门来。

可又想想,他虽然惨,可最后没死,还拿到了钱,朋友和同事可真是,什么也没做就死了,比他运气更差。

这人就是灾星,太适合PW了,要是能拍出来…大约也就是黑暗悲观版的Stretch吧,大概也会直接发蓝光。

这本书的好处是,画面感很强,不只是脑补了PW和Alec Baldwin(印象Roman是黑人),而是作者写得就很像电影,角色对话,做派也明显有某些类型电影的风格。这些我是比较喜欢的,听下来并不烦,当然也不觉得很燃。讲播的声音还算好听,边听边在脑子中随时过画面,还是很有意思的。

系列是三部曲,后两部也打算听了,与其说喜欢不如说,我觉着Hank最后还是要死掉,想听听他怎么死掉。

WINTER-BRO

很喜欢KR演斯文人。

其实演得不算非常像,他长得太壮,脸又宽,但即使是那种“我很厉害但是在假装不厉害”的感觉也很是可爱。

PW有时会让我想起老吴(其实并不像),满眼的欲言又止,而KR则,也是其实根本不像,但冲突之前的眼中的平静,会让我想到刘家辉。想到他就会难过。港片现在对我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几乎已经不再看了,但是各种影响,联想,和唏嘘。

不知从哪儿得来的印象,以为Kelly McGillis已经死了,恐怕又是和什么人记混。就记着她演过《壮志凌云》,《证人》的女主角原来也是她。小时候的印象她很老,现在看照片并不老,她那时候也就三十左右,大概在未成年人眼里,25岁以上的人都很老。现在在豆瓣之类的地方,好多人嘴里的大叔也才三十岁左右。看到很多人管克里斯埃文斯叫爹地不知是为什么,而罗伯特唐尼小几乎和他是两辈人。

仍然觉得Kelly McGillis长得有些可怕,眼睛又大又凸。只是没克莱尔丹斯可怕,后者现在还好,只是可怕,年轻的时候总像个表面纯真独特,背后会打小报告的人,特别适合演Egwene。

兵人和冬人。

不是很能理解的故事,一个名字像姓,姓倒向名字的钟表匠,带着女儿陷落在风气粗豪的村子里,立刻爱上了个女人,因而卷入各种麻烦。从另一个角度看,大概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罗密欧被NTR的故事。

想表达的大约是,男主角用自己的意志和爱面对蛮荒的环境吧,但我其实一直很希望,他能找辆车,离开这个霸道的地方。

配角们多数是不好的,女主角一家人都有点过于夸张,特别是她的小弟弟,动作表情像音乐剧,随时都要唱起来跳起来似的,演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可不讨人喜欢,表演,加上情节的设置,都没有把这村子变成一个有魅力的地方,所以男主角留下的原因,只剩下女人。

而这部分又不是太有说服力,KR的表演是可信的,能看到他喜欢她,愿意保护她,能看到决心和温柔,可是看剧情,也不过是路遇,说了几句话,他对未来本有自己的计划,车子陷在河里(是两村交恶,河上没有桥,也说明了这里是穷山恶水),随后又被洗劫一空,很难想象他还能对此地产生什么好印象,不但不急着设法离开,反而有意安定于此,唯一的理由就是一个还不完全了解的女人。为角色设定的性格是沉静理性,内含热情的,而行为上却不是如此。

还好KR能掩饰住这种不合理,也是因为我现在很喜欢他吧。

好看的还是父女的感情,两个人都是严肃的,父亲严肃地溺爱着女儿,女儿严肃地依恋着父亲。两个人的互动,对话和拥抱,简单有效而又温暖。女儿养的小猪也很可爱。

还有女主角的儿子,大概不到一岁,总在啊啊啊地自言自语,又常常发现了什么似的,很兴奋的发笑,他看到的,和大人们演出的肯定不是一个世界吧。对我来说,无辜而可爱小婴儿激起的保护欲,其实是比女主角大的。

还有那些钟表,也是男主角招人喜爱的原因吧,以为会更端庄一些,没想到作品多数是萌系。

 铜牌这个,似乎很久之前就看过那段视频了,最近是因为除了高清版本,又传了一轮。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别人发的自己以前看过,一拉评论却都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似的,是说明本王见识多呢还是年纪大呢。

F-art

听过Melissa Rauch读黑暗精灵系列的有声书,非常受不了她的声音,生活大爆炸弃的时候都不记得她出来没有,也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人拿这个剧找优越感(老子找优越感都至少上个蛋哈蒙的)。

在电影里还行,至少声音和角色是搭的。电影也不难看,结果还是个小镇格局。还以为塞巴斯是主角,实际上他是花瓶,丑角,和反派。也不知道他怎么会演这个,也许因为是罗马尼亚人,看起来比较像运动员。

对这类电影现在也比较习惯了,能从中找到乐趣,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也能配合。那个推过去的镜头也是挺有感情的,还有些调度在里面,煽情位也很配合地,想煽就煽吧。

至少能带来些愉快,肯定比《三人行》愉快。

Vanco-Pass

  1. 所有乘客都死了。有十几个患上身后PTSD,不能认识到这一事实的,就是电影中的角色们。
  2. 以电影的表现看这些乘客生前多少都有孤独,不满足等状态,Claire和姐姐冷战,Eric缺少自己的生活,工作靠网络交流实则疏远人群,珊农是孤儿,机长有家庭问题。
  3. 每个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缺失和扭曲。Claire完全不记得乘过飞机,所以她在床上醒来。开头是Eric的记忆,他记得自己在飞机上,在飞机下,但不记得过程,这个镜头里的Claire是别的演员的模糊脸。机长夸大了自己的过失(也可能忘记了开飞机的是自己)。其他角色对事故的回忆也互有出入。所以Claire在床上醒来不是bug,开头Eric隔座的女人也可以解释,比较有问题的是Perry和Toni,他们都是使用假身份以Claire熟识的人出现,Claire竟然拥有和这些人相熟的记忆。而其他人的引路人,都是鬼鬼祟祟地接近亲人,并且以自己已死的事实提示对方。这是不合理的,编剧太随便了。
  4. Claire第一次见Perry的时候,他身边是Eric的爷爷。在医院见到了珊农的妈妈,和她擦肩而过的又是Eric的爷爷。
  5. Eric过于急进的追求方式,可能是PTSD的症状之一。他在飞机上的表现斯文得多,一直没跨越两人之间的座位,直到最后试图保护Claire。当然更可能这样只是为了把Claire放到镜头之外。但Eric的PTSD确实非常明显——把注意力放在追女上以避免回忆,刻意装作状态良好,通过危险刺激的活动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也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拍得不好,看到一个人努力地证明自己活着并且要活下去,最终却得到那样的真相,是非常残忍的。再去说必须自己发现就太矫情了,做治愈状也有些虚伪。
  6. 乘客们都比较无情无义,临了相聚一场,Claire一心想帮助他们,领悟之后都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包括Claire特别关照的珊农。Arkin在知道真相之后,去找了Claire,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给了她提示,算是尽完了机长的责任。Eric没有立刻离开,一直等到Claire明白,带Claire走的可以说是他。
  7. 因为Claire问过Eric一句“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所以很多人认为Eric是一早知道的,其实在删减镜头里,Claire知道Arkin是机长之后,并没有马上看到乘客名单,而是找了Eric一次,Eric此时已经知道真相,他对Claire说,无法帮助她,并且感谢了她。Claire误会这是把他们之前的关系当作治疗的一部分而生气离开。那句话针对的是这个场景。另外这部分的表演其实比正片里好一些。
  8. 最后的剪接,会给人一切都是死前幻觉的印象。但电影并不只Claire一个视角,有Eric视角的从事故到发现真相的全部过程,所以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成立,这里的手法,也可能只是剪接,也可能,谁知道电影中世界的时间和真实世界时间的比例是怎样的呢。
  9. 这个电影的恐怖之处在于,我是在出去玩之前看的。治愈之处在于,它治好了我对温哥华的执念。这么多年,不时仍会幻想,自己上了UBC,住在温哥华,遇到了另一些人,最后会是怎样。而电影中我看到了温哥华的颜色,阴湿的冬天,看来永远不会散去的云团。这个地方一年能有几天不下雨,情绪完全靠太阳能驱动的人怎么生存。
  10. 之所以为一个特别乏味的烂片写这么多是因为看到了别人的评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感觉就像身上有虫子在爬。

hipstamaticphoto-490322600.968448

That’s fart.

一个挑剔的人,如果看书看电影,多数时间都找不到自己完全满意的情节和角色,那么只要这人有哪怕一丁丁点创造力,他也早就该动手了吧。

真悲哀啊。

All the Ships at Sea

Lou 真是好啊,哪儿都好,发迹线都好。

对这样的警察,完全没有办法。

–宇宙大王

刷完一遍蹦床大王,再回来看发糕,还是有点吃惊的。他以前演过太多的软弱纠结的角色,特别容易搞外遇的中产阶级,变成了浑身散发着正直可靠的好警察,仿佛是在角色中成长似的。看看Lou,就会觉得40岁也不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年纪可以给人一些很好的东西,看看Hank,60岁好像也不太可怕了,只要你的胡子够白。

当然前提是,人要长得好看。

所以说豆瓣的星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第一年打了个四星,说就是马丁弗里曼不好,好像除了他,就是个完美的剧集了似的。其实两部的质量都差不多好,也都有各种漏洞,风格上更喜欢第二年,演员的选择更是比第一年好,因为没有马丁弗里曼嘛。这一年并没有选择红得特别活蹦乱跳的演员,这一点特别好。下一季找了伊万麦格雷戈,反而有些担心了,尽管他远比马丁弗里曼像个美国人。

记得第一季,有马丁的粉使劲儿说Molly的坏话(我是特别不能忍受女孩子拿同性的身材相貌说事儿),这季没谁的粉了,竟然还有人说,这家人的结果太好了,完全不能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呢。这家人最后得到的也只是这一晚的安宁吧,Besty不久之后会去世,Lou还是会中枪,虽然是勇敢善良的一家,但命运也一样会残忍地捉弄他们,只是经过了这10个小时,知道他们能够面对而已,他们的大团圆不在这一季。

说起看片不认真呢,Lou在第一年说过自己做了18年警察…

这个片子还是男性主义的吧,Todd是男权至上,Lou和Hank都有点大男子主义。我还净喜欢大男子主义的,我挚爱的小Mat,张老师…

一直以为爱护女性,尊重女性,但是觉得女性没有自己强壮,所以认为自己有保护他们的责任,这样叫男性主义,虽然有点傻,但是到底是可爱的,善良的。但现在的男性主义者,似乎不是这种人,而是认为女性柔弱,所以可以欺负,自己被激素支配,有强奸的想法也很正常。

真是什么主义都越来越难理解了呢。

PW其实一直是个普通的演员,长得很好看,可是也是路人类型的好看,演超级英雄都是普通的超级英雄。他的爆发力不算很好,胜在细腻,所以总在纠结着似的。这种普通的的细腻,普通的帅,加上不知从哪儿拣来的气场,可真是适合Lou呀。

上季最担心的时刻,就是Lou面对Malvo的时候,现在觉得,不需要担心。小绳子继承过来,真萌呀。

很有意思的是,我对Lou这个角色倾心,并不是在第三集的对峙,而是在第五集,他问里根的那句”But how”。本来已经很喜欢这位好警察,而这两个字,让我一下子就确定,这是我最喜欢的外国警察。塑造角色,真是个神奇的事情(也可能只是我自己口味的问题吧)。

为什么总在厕所和里根扯上关系呢,Joe Pitt遇见的如果是这个Lou,会不会很好玩。

刷完了,很好吃 ,轻松愉快不累心。到底是二十一世纪才开始进入镜头的演员,资源非常丰富好找。好像是刷过的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四十三岁….

喜欢上变态连体人的时候他已经32岁了,我那时还很小。不专门去想,意识不到老吴已经五十岁好几年了,他自己也没意识到吧。

最后看的Zipper还是外遇流氓片。看介绍知道是政客外遇,还期待着能有多香艳,流氓的镜头还没跑步的多,到底不是真正的Porn。

Porntrick倒是,真会喘啊。他自嘲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我看他是Master of Breathing,真是见过的演员里最能喘的。从开始就发现了,或许因为他是音乐剧出身的,比较会控制气息,喘得特别有节奏感和层次,也难怪老被用来演这些。

里面演应召女郎的女演员都很美丽,就是列那海蒂受不了,以前看过她一个表演的片段就觉得电视剧气很重,冰火出名的演员,演技感觉都不好。

《j巨石谷》这种片子,除了片中小镇上的人,真不知道谁会看,就像给大同郊区小镇拍的宣传片,中国别的地儿有多少人有兴趣看呢。

PW拍这个,是因为他奶奶生前一直在巨石谷生活,这个片子简直就是他们家全家福,他大哥在里面演个配角,二哥也露了一脸,媳妇客串了伊丽莎白泰勒(搜了一下,这个吃鸡腿噎住的事还是真的),Sweet Sue家的两个熊孩子就是他的两个儿子。估计玩得很开心。

而且角色还是个憨直的矿工,看这个片子那天还看了《天启》,里面有法鲨演炼钢工人,对外国工人阶级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丰盛的一天。我说PW一演70年代的人,可靠度顿时能增长一千倍,实际上可能是因为,这些七十年代的角色都是在10年之后演的,他那时候开始变得比较成熟,更多选择一些不太软弱的角色。

除了这些就是个很普通老套的女性电影,有点像日剧,女主角中年未婚,说是有追求吧,第一想要的是亲爹,第二想要的是老公,准男友知道她最想要亲爹,就帮她找到了亲爹,也就成功的当上了老公。所以看到最后还挺矛盾的,一方面觉得Ave应该离开小镇去广大的世界啊,一方面又觉得这样Jack不是太可怜了吗。而且这个片子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千把人的小镇,女的是美女,男的是帅哥,两个人上中学就互相喜欢,二十几年谁也没离开小镇,也没在一起过,也没和别人结婚,大同郊区会有这样的事吗。

Stretch这个片,很莫名其妙的喜欢。觉得自己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因为它有小气男人思维方式,像港片甚至国产喜剧。在前女友面前找补,YY美女爱上自己这类事情,前几天的《死在西部的百万种方法》,我就深恶痛绝,换到这里就不觉得那么讨厌。因为塞斯麦克法兰长得丑死鱼眼,PW却是副演恋童癖都有人同情的可怜样子?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个角色还是在努力的,本来五毒俱全,有了女朋友立刻全都戒掉,兢兢业业打工挣钱,女朋友跑了,又被逼债,各种毒品酒精的诱惑,竟然没有沉沦,反而带着忧郁的眼神,唏嘘的须根,一脸的生无可恋为了区区六千块钱,奋斗了一个晚上。(<-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两个红字)(<-理论上讲,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两个字,我希望他们都真的看到了并能够体会到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么个人,给他点希望也是可以的吧。

而且演得很招人喜欢,虽然刷了这么久,一直没觉着蹦床大王是多么厉害的演员,就是招人喜欢(我也是年纪大了呀),不知道是导演要求还是自己发挥,有时候笑那一下真是太可爱了。好听的声音做旁白,也不会觉得烦躁。

其实也是一直被人欺负的电影,可是明显不像以前那么弱气了,还是比较喜欢近几年的片子,卢瑟。

电影本身也没有多乱,都有点过于工整了,所有的道具和提示都用上了什么的。《罪恶之城》不怎么喜欢杰西卡·艾尔巴,带个眼镜又喜欢了,说脸盲症,隔着眼镜也能认出来,还是取决于对角色的喜爱度吧。担心的倒不是粉红是不是个男胖子,而是她要是个其她的美女该怎么办呢。

最好玩的是,《合法入侵》的时候我说PW这胸跟《海滩救护队》似的,转眼他就求着要给大卫哈塞尔霍夫开车,这两天看书里面也提到了这个人,The wheel weaves as the wheel wills. Lord of Universe wills, wheel weaves.

 

下面刷个谁呢,记得装修的时候也计划了不少呢,现在都想不太起来。但大马修不想刷了,一想到多可爱的少年都可能变成个无趣的胖子就很难过。

前两天发觉福伯也有漏网之鱼,可我太讨厌瑞福分尼克斯了,怎么也看不下《蚊子海岸》。

木兰

连看了三部阉割片,佩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就像年轻人往往比老年人更愿意看老年题材的电影,蹦床大王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特别自信啊,所以才能一再拍这些,虽然有一部割的不是他,有一部其实没有割。还是觉得怪可怕的。

原来对《水果硬糖》的印象就不好,现在即使有了喜欢的演员,也没能提高。对这部电影的争议和讨论基本集中在内容上,而我是觉得作为电影,拍得真不太好。

作为一个成年人,又是宇宙大王,虽然别人经常觉得我幼稚,可我至少成熟到,不会被一部电影影响到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全盘接受一部电影的观点,因为那只是一部电影。当然很多电影都是要表达作者的观点的,但电影的表达始终通过叙事,讲故事,对于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在深度广度上都是有局限的,而且电影的表现形式渲染很多,更情绪化,几乎不可能对观众做理性的引导。

看过一个电影,可以有所触动,进而思考,但不能把电影的呈现当事实,把电影的倾向当观点全然接受。看过《素媛》就杀死恋童癖,看过《狩猎》就说小孩子也不是好东西,看过《身为人母》又觉得恋童癖也不是自己想的啊,好可怜。

更何况《水果硬糖》这样的电影,它实际上是个残虐片,更撑不起恋童癖以及以暴制暴的讨论了。

也许编导自己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还是要提出问题的,但是编剧水平真是不行啊。基本逻辑都没有。我不知道编剧导演都是男人的情况下,怎么会对男女在力量上的差距视而不见。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三十几岁一身肌肉的男的,且不说怎么弄到椅子上床上去的,我看绑人的话,她恐怕绳子都抽不紧。

上回的印象是,幸亏不是自己喜欢的演员演的,现在变成喜欢的演员了,感觉更可怕。

从Harley嘴上抹蛋糕吃的场景,哪次看都觉得特别恶心。这纯粹是生理反应了。我对恋童的容忍度,比包括男女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低,成年女性和十几岁男孩,日本那类少女甚至幼女纯真无邪地卖弄性感的写真我都完全不能接受。即使是PW,这个镜头照样会恶心到我,因此我看这个电影,始终觉得Jeff是个斯文败类,一直没有一开始觉得是个挺帅的人,后来发现是个变态的感觉。

说看表演吧,残虐的可怕已经在表演之上了。我看Porntrick Wilson在后半程,真是和AV女优差不多。如果是个女的,也是个恋童癖,或者是更罪大恶极的,连环杀手什么的,也给绑起来折磨一番,是不是就显出残虐片的色情本质了。

前面演得还挺好的,发现PW真是很会做迷迷糊糊的半梦半醒的表情,很多演员这个表情都做不好,他的就很真实好看。后面演起来很累,但是几乎都是物理上的。虽说他很认真,又肯牺牲故意露出了秃顶。

艾伦佩吉那边也一样,我不认为她后半程演的好,但不是她的责任,台词写的太差,那样虚假的,口号式的台词,谁念出来都是怪异的。

要是几年前我可能觉得这是个投机电影,PW是个投机演员,现在到能理解,编导可能真没想那么多,而PW自此之后,一直在独立电影里自得其乐,乐此不疲,显然也并没有借此一举成名做大演员的野心。

其实就算真的投机,也还是看人吧,我讨厌贝尔,是因为他演技浅薄,眼神傲慢,面目可憎。但要说悉心经营,他可能远比不上乔纳希尔这个烂仔帮,但后者长得可爱,就觉得年轻人有自己的奋斗方式也没什么。

《身为人母》里轮到罗夏做恋童癖,做的可比夜枭招人同情多了。(如果不是看到了一个同人图,根本没想过他俩是CP,果然我还是不太懂这些呀)

伦理片真是个很奇怪的种类,就好像严肃文学,里面的人做各种不伦的事,但是你不能像在网上骂小三那样骂他们,而必须看到他们的苦楚,去同情他们。

《紫罗兰》里的Brian就想写这种书吧,好无聊,都是侦探小说比较有趣,就不能做钱德勒吗。

演的也是前面好,后面忽然崩了,从Sarah来做客之后照镜子开始,像在演白痴喜剧似的,球场的时候两个人都崩的厉害,一点也没有说服力。前面的暧昧倒是一向擅长的,还比较好看。

可我真是不喜欢肥温这个戏路。

因为是伦理片恋童癖都不一样了。JEH的声音多么好听,眼睛多么动人,所以就不会去想,他是进过监狱的,当初对小孩子的伤害必定不轻,那孩子将来会怎样呢。电影里也给出了提示,但是因为演员,表现的重点,就不那么容易引起注意。所以电影到底是电影,只是一堆情绪。

到《巴瑞曼呆》蛋蛋就真的没了。

Barry倒是这三个电影里,最好的一个人。这也是编剧的问题吧。开始写Barry贪花好色,终遭报应,再后来的展开中,与其说是因为失势修身养性,重新看待世界,不如说是因为女儿而负起责任,揭示出他其实是个心底善良的人。他坏的一面是缺点而不是恶,却遭此恶报,“有个小朋友,佢讲大话,有一日佢死咗”,这才是最恐怖的一部。

我是很好奇,独立电影资金少,最能控制得不是编剧的部分吗,为什么在编剧上往往都有问题。可能还是我对这一行业缺乏了解吧,编剧看起来并不像小说,可以一个人想当然,那些很厉害的剧本也许都是专业的队伍花很多时间推敲出来的,完善剧本,可能也需要很多钱。

虽说也有不适感,竟觉得Barry好可爱,蹦床大王倒真是越往后表演看着越舒服,很不错。

Script

记得听过一个说法,方寂寞是拍过《圣徒》后一蹶不振的,就想看看有多差——也报了点其实没那么差的期待。结果是,能有多差有多差,差到家了都不知从何说起,怎么看都不上档次。就好象在看陈思诚,五官身材,也没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就是怎么看怎么土,怎么猥琐。

据说方寂寞为了这个片子推了蝙蝠侠,那部蝙蝠侠好像也是史上最烂。我就想,演员在剧本里看到,或者真的去演肉身取暖这种情节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会和导演争论吗。在拍摄过程中,能不能预感到自己的电影仆街了。

《神海4》通了。这一集最喜欢。第二集也比较好,但是有基友背叛的情节,我又一直不那么喜欢苏利(也搞不清为什么,就是对他缺乏感情)。因为没玩过一,上来就是2,心理上需要在两个女主角间选择,我是一下就选了Elena,因为她长得更好看,现在看果然是正确的选择。

这一部故事讲得很好,比第三部好。通过Nate兄弟二人,Evelyn(wiki上说,这个角色可能是向Lora Croft致敬),以前的寻宝人,还有海盗们,来一再地渲染冒险者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这一主题,直到最终得到美满的解决。各个阶段的情节相互呼应,童年和中年的兄弟同车,Nate在开场浏览自己在前集的功绩,兄弟二人在Evelyn家中浏览她的一生,Cassie在海边小屋中浏览各人的结局,特别是最后一处,做得太好了,自然而又温暖,尽管我一直在想会不会她找到两具尸体然后出个to be continued的字幕。

还有刚进入New Devon那一段,节奏的变化,控制得非常棒,忽然而来的美好,让我都想停下车来,让此刻永留。可到底还是没停下来,这也是游戏对心理控制得好吧。

被伙伴拉上高处这个动作好萌。我是记不太清第二部是怎样的,应该没有这个动作吧,只有托举和登梯子,拉过手再背叛的话,多么悲惨呀。

很喜欢哥哥这个角色,虽然不知道他是从哪儿蹦出来的。说哥哥渣吧,前三部Nate都没提起过有这么个人,十几年他要肯回去凭吊一下,也早把哥哥救出来了。用不堪回首来解释挺牵强的,其实是新加的设定无法和已有情节统一。这种哥哥,渣,秃,老得悬着个心怕他变坏,起幺蛾子,不知怎么反倒特别有魅力。

那个女佣兵也很厉害的,里面最为普通的反而是大反派。

动作方面就还是那样了,不怎么喜欢,特别是这次决心玩得认真点,一直尽量潜入(玩前集的时候完全没耐心玩非剧情,无美景的部分,这种场合上来就开一枪,次次都被同伴骂。)感觉更像个简版的屁屁信条,还各种不方便。开车我又不擅长找路,游戏光线太亮,在非洲开车的时候真的晕了,好容易玩过那关,下章一开始又是条船,差点就吐了,还好船比车好开一些。

看到终章,这个系列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不知道游戏公司会不会真的下决心不继续一个卖钱的系列,还是会各种重启,以前一直感觉不强烈,开始喜欢,故事也讲完了。

《埃及众神》跟这个游戏挺像的,也是走哪儿塌哪儿。我看男主角,还总觉得他不是真实的人类,是CG做的。后来查了演员表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个人是《权力的游戏》里的詹姆,我没看过电视剧,但是有一阵子对他的兵人很感兴趣,觉得做得很好,很希望我们WOT有朝一日也有这么精致的兵人,所以才会有很不真实的感觉,演员的演技也配合了这种感觉。

还有就是一堆PW的烂片,简直就像在看个香港演员,不但是烂片一部接一部,甚至还有找到了没几个人看过的大烂片的成就感。

看访谈他自己说,不喜欢大公司的工作方式,独立电影比较自由舒服,我看甭管大公司小公司,人家看上的都是他的胸和屁股。他自己说演这些并不舒服,可是不管什么题材几乎都要漏一漏,不卖白不卖的意思。真心喜欢他的大概只有温子仁。

每次看烂片都会想,这片子拿什么吸引演员呢,也是个很有乐趣的事。

《美国哥特兄弟》这个片,放在舞台上可能就挺不错的,能想象出在舞台上的场景,一个屋子,分割成两部分,正对着观众一个门,侧面一个门,三个演员情绪饱满地从头演到尾,最后还爆出了秘密,结尾异常伤感,演哥哥的Neal Mcdonough在《黑色洛城》的时候就很喜欢(连续遇见了两个《黑色洛城》的演员),他的嘴和PW有点像,两个人演兄弟很合适。唯一的缺点就是,导演根本不会拍电影,也是在想,这些演员在拍摄的时候,知不知道导演就是在胡搞瞎搞。

Home sweet Hell,表演我还真心是喜欢的,因为我是港奴,夸张的漫画化表演,看得特别亲切,又是傻瓜控,即使不喜欢的演员,演过一次傻瓜都会黑转路。这个又傻又窝囊的老公,演得还是挺可爱的,卖力得面相都有些改变,精英少爷气一点都没有了,又猥琐,又有点蠢萌,看得很是愉快。我老说蹦床大王是给几亩地产几亩粮,但适应性强的确是个优点,老看见评论说,他一看就像怎样的人,不同的电影,不同的怎样,他又能做男花瓶,又不吝啬形象,还真是挺实在的演员。

看《埃及众神》的杰拉德巴特勒,就想起,最近才发现《歌剧院幽灵》是他演的幽灵,比发现子爵是PW可吃惊多了,因为我一直的印象,那个幽灵是个小白脸偶像演的,否则他为什么唱得那么差还能当主唱,演一个毁容的角色都不肯把脸上的疤痕弄的比晒伤更严重一些,一定是个外国郑伊健。

三个主演,一个小女孩,两个小白脸,小女孩后来演了Shameless,两个男的也演了不少Shameless的角色,只是在那部电影里没凑对。

这俩男演员的胸肌加起来也有一吨了吧。

Home Sweet Hell的问题是在于女主角塑造得不好,太刻意哗众取宠,而不在意角色的性格连贯性。想刻画的是一个因为童年阴影而对完美斤斤计较的女性,所以当某种令婚姻不完美的因素出现之后,她采取极端措施扑灭这一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转而亲手杀人分尸,并且乐在其中,这个变态因素就是来源不明,为了黑色而黑色了,所以这个电影一点也没有说服力。

《合法入侵》这个更为有趣一些,因为导演以及编剧的水平并不像另两部那么不好,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好意图,比如色彩,光线的使用,特别是探照灯的使用,Chris和Abel第一次摊牌,忽然亮灯,分出强势弱势,还有Chris发现真相的时候的惊悚,最后直升飞机的灯光照着Abel的讽刺,还是拍的挺不错的。可是导演又不足够好,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意图。比如山火,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山火的逼近是映衬两户人家之间的紧张气氛的,可是角色之间的紧张,缺乏连贯性,所以山火这边的推进作用就不明显了,最后也就只是个道具而已。

而且导演想表达的太多的时候,反而失去了重心。Abel,一开始就确定了偏执的属性,但同时又要讲人种与阶层,他不许儿女们用黑人的语法说话,看不上Chris一个白人听黑人音乐,在远离街头的社区安家。Chris那边也是,虽然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但是黑人的来自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所以反而是白人有自卑感需要证明自己。本来这些矛盾是可以构成一系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的,但是说了那么多,真正的原因不过是,Abel的老婆跟白人厮混的时候出了事故死了,他看到Chris和Lisa就想起这码事儿,所以才处处和他们过不去。最后无关人种阶层,只是一个精神不对劲儿的人受了刺激变得更不对劲的事,如果他老婆一个有钱的黑人在一起,那他的怒火就会转而针对有钱人。这样前面的一切讨论就都变成无用无力的借口了。

除开角色设置的问题,矛盾的紧张度也没能表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Abel和Chris都有自己的要面临的问题,Chris的还可以说是在Abel的压力之下,Abel做警察的问题就和Chris毫无关系了,Abel只是借此又欺负了Chris一次,却根本没看到他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在邻里关系上,反而好象是释放了压力似的。而且每次的矛盾,拍摄方法都差不多,镜头并没能表现出紧张感的增大。

所以确实是,即使有良好的意图,也未必能有准确的实现,在拍摄前甚至拍摄中,这些都是看不出来的。

不过这个片子看着也好玩,蹦床大王胳膊上KPW看着很新,应该是刚纹上去不久,跑起步来波涛汹涌跟《海滩护卫队》似的(我也就在老友记里看过这个吧),他的角色弱气得很,特别是和萨缪尔杰克逊在一起的时候,脱衣舞女那段,简直就要以为他要被一群警察XX了。

不过Chris这个角色写的其实比Abel更有合理性,特别是那种习惯性的Being nice,真有点感同身受,明明是去吵架的,人家笑着说两句客气话,顿时就不知所措,觉得自己再不客气是不是就显得不讲理了呢,客气着客气着才发现对方还是要欺负自己,每次都让对方占了上风。

真是讨厌啊。

昨天看他们抱怨上海电影节白发魔女放成大概是鲍起静那一版,还想呢,我可能更愿意看这版,上海电影节年年找茬纪念张国荣,还真无聊,我就对哪版白发魔女没兴趣,又一想不对呀,我就是看着版白发魔女喜欢上老吴的呀,早想起这件事我也去上海了,现在大概也在抱怨呢。我也想在电影院看《战斧骨》,听听劈人的时候的反应。也有点想看《招魂2》因为这类片子自己在家看很容易害怕,在电影院别人一尖叫我就不会害怕了。

NY

epic_fail__poto_by_daniphantom911

看蹦床大王的爱情片,总想乐,因为多数是这种情况——是爱情片,但不是他的爱情片,他的角色只会让观众喊,不要和他在一起!所以看到个真正做主角的爱情片,就有种翻身做主人的欣慰。

两个这样的电影,还都是发生在纽约的电影,到也不一定是巧合,在纽约拍摄,独立电影看来都是选片的优先项。

但Life in Flight这个电影很可怕,我居然看不懂。还以为世界上没有我看不懂的电影呢。倒是能猜测到导演的创作意图,可是导演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意图,所以我也无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Will这角色,我当然能理解,我自己就是个特别害怕远大前程的人,可是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我有不能理解。知道导演是故意琐碎的,可仍然觉着,作为电影,无意义的琐碎应该只是看起来无意义,而不该真的无意义,也许其实是有意义的我看不到?所以说看不懂。我就不知道工程遇见不在地图上的地铁,这个情节意义何在,是给Will带来更大的压力吗,但是这是因为偶发事件而来的压力,不论是否接受大公司的工作,这样的事情都会在工作中发生。

另外给外遇的男性安排一个讨厌的媳妇,这也是不高级的写法,怎么讨厌,Will是同时期骗了两个女人外加自己。虽然PW表现纠结的时候,多少还是招人怜爱的,他那身雾都孤儿的外套,我也挺像要一件,可是这个角色,确实看着疏远。

《紫罗兰》就是另一种情况,四个主角里,三个都是可爱的,孩子气的。扮演Morph的Ed Burns,同时也是编剧和导演,PW扮演的Brain,多少是在为Burns代言。之前对Burns没什么了解,可是看着很眼熟,太像大本了,后来一查,他在《洛城黑帮》里演巴格西,我看的时候还想来的呢,巴格西要是主角,可比那个柱子脸好多了。

Brain这个角色,也是略有些渣的,他对小女友特别不认真,可两个人的互动又很好玩,特别是小女友去西雅图的时候,一边搬行李一边吵,小女友发起脾气来被吓得一愣一愣地退缩,想赶快逃回去,被骂作品是屎,一时不敢相信,愣在那里,不是说这里演得多好,其实演得挺外向的(外向也不一定是不好),可是那个被吓到了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和Patti的互动就不怎么好玩了,Patti是真正的主角,可是她自己不好玩,和谁在一起谁都不好玩。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问题,支线活泼有趣,可是主线却沉郁乏味。因为Petti这角色,我一度怀疑电影的创作者是女性,因为一切都太倾斜于Patti了,看似苦恼困惑,实则为所欲为。和Brain重逢,对方因为小女友还有所顾忌,她却主动得多,回去又对丈夫说,只是聊天没发生什么。Brain甩了小女友和她在一起,她虽然分居,可是也不愿放弃和丈夫和好的可能。最后为了写作事业甩了Brain,更是叫人目瞪口呆。我就想这如果是男的会怎样呢,我现在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能分心爱你,甚至,把孩子打掉吧,有谁会认同这样的人呢。在男女社会地位差距大的社会里,女性被甩掉,在身心上受到的压力更大,所以男人更需要被指责。但是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世界,女方这样做,就和男人一样不好接受了。虽然男人不会怀孕,后面也说了,Brain痛苦到无法在自己挚爱的城市继续生活下去。给恋人带来这么大伤害,还谈什么爱和真诚呢,而Brain最后竟然只是略微傲娇了一下,随即就和第三次和她在一起了。我就想这大概是个女性作者的玛丽苏。可看到编导是个男性,感觉就不太一样了,立刻觉得Ed Burns这个人,尊重女性的才能,对她们无限宽容,很不错。

这是不是另一种性别偏见呢。但我真的不太在乎了,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捕风捉影的文字狱,早就太让人疲惫了。我知道自己是个信仰自由和平等的人,也就没必要因为一些傻逼小心翼翼,甚至神经过敏地时时自我反省了。

从电影看来,Ed Borns的确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他那么爱纽约,把纽约的秋天拍的一场美丽,Patti带人看的房子,全都有着巨大的窗户或者露台,可以看到城市的景色。四个主角,在毕业后,仍然和大学时的密友厮混在一起,怀念着当年的女朋友,异常的纯情。他可能不是个好编剧,但是看似是个可爱的人。

The Morph和Brain在一起的的感觉真好,Brain对Morph说话急躁任性,毫无保留和防备,Morph也显得更傻更渣。我在大学都没有过好朋友,所以看到这类感情,就特别羡慕。

这个原因,加上蹦床大王的可爱,Burns的纯情,虽然这不是一个拍得特别好的电影,却有相当程度的喜爱。

屁股

美国天使

总觉得以前看过,可是政治宗教题材肯定不会去看,除了未成年的时候,也不曾为了梅姨,艾尔帕齐诺或者艾玛汤普森看过哪一部片子,弄不清是何处来的既视感。

并不反对作者的立场——在网络上见到别人骂白左,不时会心惊肉跳一下。也不是没有政治和宗教立场,和很多白左一样,我支持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不可知论,但我讨厌没完没了的讲政治,讨厌拿政治衡量人。不管一个人的政见是多么正确,多么自由民主,一旦政治挂帅,就会用标尺衡量,约束别人,政治倾向凌驾于真实生活的感情之上,给朋友扣帽子,甚至他们母亲节朋友圈炫耀都会挑剔一番,暗示其不是真心对父母好。脑子里绷上了政治这根弦,一个好人就会变成一个事儿逼。

政治就是党派,党派就是党同伐异,我最讨厌这些。

因此对一个一直在讲政治的剧,肯定还是反感的。

里面的人又都那么讨厌,帕齐诺的扮相很好看,可是Roy Cohn是个确有其人的麦卡锡主义者(要是虚构人物到可能会同情一下);梅姨扮演的Pitt太太和卢森堡夫人都很好,可我永远不能理解,扮演不同性别年龄甚至不同种群的角色是表演的必修课,她有必要扮个老头炫技搏一句“真是看不出来”吗?Justin KirkJeffrey Wright的表演讨厌极了,特别是Justin Kirk,本来我是想不管什么片子,只要看了就要认真看,因为太厌恶他,最后一集基本上有他的地方都拖过去了,而最后一集也基本上全是他。开始以为自己是讨厌方脸,再一想,吧唧,国王,哪个不比他方。不知是眼睛还是嘴,还是电视剧式的情绪反应,反正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喜欢。他和Wright演同性恋都做女王状,我不清楚同性恋里是不是真有很多这个姿态的,可是特别不待见这种随时在炫耀自己性向的演法。我想男程序员和女程序员,在敲代码的时候表情应该是近似的,而Wright演的护士,值班的时候就像一个基佬坐在护士站里。在对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的杰瑞德莱托,就真是好,人家真是很自然地去做一个易装癖,以易装癖的身份对事务做出正常的反应,性向是他的一部分,而不是端出来给人看的。这两个演员的扭捏作态,真是太烦人了。

所以满嘴政治大话,除了政治正确什么都不正确的渣男Lou,我竟然无法太讨厌他,因为演员毕竟还算自然(除了哭的时候)。

为了看PW才看的,自然对Joe Pitt的关注最多。Joe其实也是很讨厌的角色,但可能因为我留意他,却觉着他是最好理解的角色。缺乏父爱,母亲严苛,在宗教环境中长大,因为内心却缺乏真正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执着于外界的规条,把法律和戒律当作力量的来源。又因为自身的软弱,只看得到想看的东西。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PW的表演,也好也不好。

看Alamo的时候曾想,PW年轻的时候看上去有点禁欲,让人很想欺负,看起来并不是只有我这么想,尽管在这个电视剧之前,他的舞台角色都是开朗的类型。在禁欲的深柜这部分的表现,欲言又止,暗潮汹涌,真是很迷人,有说服力,会觉得难怪Roy会对他一脸的垂涎欲滴,也难怪Lou会忍不住挑逗他。各个阶段的情绪转换也不错,特别是和Lou在一起之后表现出的轻松。不好的地方其实也是这个,他把角色演得有点太无辜了。在和同性关系里,他确实是比较无辜的,可是和Harper之间,因为他深柜导致Harper嗑药幻觉,他却反过来把婚姻的不幸推在Harper身上,还仿佛是自己为了Harper在牺牲似的。在这方面,PW就没有显出这种冷酷和残忍。当然,Joe自己肯定不会觉得自己自私冷酷,还会感到很委屈,但是角色毕竟是一个讨厌的人,还是应该演得更坏一些,PW和Harper的演员看起来都很年轻,很深重的痛苦和矛盾,有时却像小孩子家家没过好。其实同性恋之外的状态,他比Wright顺眼,Prior去办公室看Joe,他在桌子后面那个状态就很好,质问Prior时候是刻板强硬的,怀疑和Lou有关,又开始犹疑回到基佬态,这个掌握的不错。不知道有多少刷人的主观好感以及非同性恋审美在内,反正他确实在几个年轻演员里是我最觉着好看的。

这个演员,始终不觉得特别出众,但是看了这么多讨厌的片子却还是觉得很亲切,也是不容易了。

上次看《水果硬糖》,暗中宽慰幸好不是自己喜欢的演员,不知再看会是什么感想。

 

美队3

是很惊喜的。我没看过《内战》的漫画,被剧透过结局,电影上映之前特意没做功课,所以怀着送队长一程的心情进的电影院。

如果是铁人的粉,会是一个很可怕的过程吗?看的时候真没有想这么多,下来在豆瓣上标记的时候,才发现撕得比电影里还惨烈。

玩《辐射4》,对主角的设定非常不满意——在一个正常的早晨起床,洗漱,看摇篮中的儿子,憧憬他长大开什么车,上午发生核爆,躲进避难所被冷冻,中午醒了一会儿,见到妻子被杀,儿子被抢走,下午完全清醒,离开避难所,发现已是二百年后,世界变成废土,于是他开始捡垃圾。

在游戏中2077年前的世界只是几分钟,对主角来说,这却是他的一生,他在废土上所做的一切,都是2077年前的延续,可是游戏里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看不出他和一出生就在废土上吃辐射的人有何区别。

两部妇联和后两部美队,对于观众是很长的时间,对于队长来说,是一年,两年?他还要再小本子上记新词汇呢。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了解肌肉下的史蒂夫罗杰斯,而吧唧还是在瘦弱的时期就在一起的好朋友。这一集又特意安排了佩吉的去世。所以就算真的放在天平上量感情,队长倾向于别人才是奇怪的。

况且为了吧唧打铁人,其实是阻止铁人杀吧唧,抛开CP,从这些人都不是同性恋,而是朋友的角度看,这是多么正常的事,美队2的时候,队长也为了保护朋友和吧唧互殴,倒是没人说。

尽管官方也拍Fans马屁说些结婚离婚的话,但这只是玩笑,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明显没有这个意思,又不是英国片。萌一个CP是自己的事,但不能要求编剧迎合自己的CP,CP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东西。YY别人是夫妻,人家和异性多说了两句,再YY别人搞外遇,恨不得打人家一顿,看起来在给虚拟角色操心上,我还差得很远。

电影里的铺垫做的还是挺好的,佩吉是一个,前面有Vison的误伤,所以后面铁人才一直用拳脚打。只不过三个人都有巨大的力量,打得看起来很可怕,铁人是真的想杀死吧唧(否则也不会打了),和队长之间并不是生死的争斗。

有BvS根本不需要阴暗却非要阴暗在前,类似的问题,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之道,还不时能开个小玩笑,这样的情绪显然更适合我。

版权所有 © 2024 Roof of the Winespring Brothers

主题设计 Anders Noren返回顶部 ↑